化工机械电气制造领域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路径与实施策略
邹红新
山东朗晖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436
引言
化工机械电气制造作为化工产业的关键支撑环节,其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稳定性、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传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已难以满足化工行业日益增长的高效、精准、节能生产需求。对化工机械电气制造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成为推动化工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1 机械电气自动化技术
1.1 概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适用范围较广,并且在多个行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关企业、工作人员的高度认可,技术整体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较高,能够针对设备、工作的落实过程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在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能够将化工机械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有效管控,并将其中相对复杂的工作内容和处理工序简化,将重复性较高或能够借助技术支持实现高质量落实的工作内容转嫁给技术、系统,从而有效降低港口运转过程中出现人为失误的概率,以免对人力资源产生过强的依赖性,以减少基础工作劳动力参与度的形式,提高港口运转过程的安全性。
1.2 技术特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具有准确性高、使用效率较好、反应速度快、实践工作便利等多方面的技术特点,能够通过充分发挥技术特点的形式,突出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化工机械设备控制上的优越性。主动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化工机械设备中,通过技术应用的形式,完成对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价值的充分开发,借此保证港口工程机械设备运转的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发展。在化工机械设备的运转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感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对相关操作的简化处理和科学控制,有效降低以往设备操作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并且能够通过收集实时数据并做好调整的形式,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优化作业流程。港口工程的运转强调整体性,以主动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形式,能够持续推动港口工程各项控制手段的全面整合,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控制系统、软件平台连接起来,做好对信息流转效率的保障。目前,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基于现代化工机械设备广泛联网的能力完成对设备的远程控制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落实好数据上传工作,持续推动港口智能化管理工作的优化发展。
2 机械设备运行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1 设备本体因素
设备本体的设计制造精度与维护质量是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保障。机械部件加工误差可能导致运行振动超标,如齿轮啮合间隙不当引发周期性冲击载荷,加剧轴承磨损;材料选择不合理会因腐蚀、疲劳等问题降低部件寿命,例如在酸性环境中普通钢材的管道易发生穿孔泄漏;安装过程中联轴器对中偏差、螺栓紧固力不均等问题,可能引发设备运行时的异常振动;维护保养不足,如润滑脂更换不及时、密封件老化未更换,会导致摩擦副温升过高或介质泄漏,进而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2.2 外部环境因素
化工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对设备稳定性构成多重挑战。温湿度波动可能导致电子元件性能漂移或机械部件变形,如高温环境下 PLC 模块散热不良引发逻辑紊乱,低温环境中润滑油黏度增加导致阀门动作卡顿;电磁干扰源自变频器、电机等设备产生的高频谐波,可能造成传感器信号失真或通信数据错误,导致控制指令偏差;腐蚀性气体(如 H2S、Cl2)与粉尘长期侵蚀,会加速电气接点氧化、机械部件锈蚀,降低绝缘性能与机械强度,例如粉尘堆积可能引发电路板短路,腐蚀性气体可能导致接线端子接触不良。
3 化工机械电气制造领域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改造路径
3.1 精准控制提升执行效率
通过控制算法优化与硬件升级实现设备运行参数的精准调控。在算法层面,引入自适应控制策略(如模糊 PID、神经网络控制),根据实时工况动态调整控制参数,解决传统固定参数控制在负荷波动时的适应性问题,例如在精馏塔温度控制中,通过模糊算法实现加热量的动态匹配,减少温度波动;在硬件层面,选用高精度执行机构,如伺服电机替代普通电机,配合精密传动部件提升定位精度,同时优化传感器选型,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3.2 构建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架构
部署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等数据,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这些数据传输至云端或边缘计算节点进行处理与分析。智能传感器能够对设备故障进行早期预警,提高设备维护的及时性与针对性。同时,物联网架构实现了设备的互联互通,为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与管理提供了基础。在化工机械设备方面,针对反应釜,可安装智能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反应釜内的关键参数。一旦参数异常,智能传感器可通过物联网迅速将信息传输至边缘计算节点进行初步分析,若判断可能存在故障隐患,则及时向维护人员发出预警。维护人员可通过物联网远程获取设备详细运行数据,提前做好维修准备,减少设备停机时间。
3.3 加强员工培训开展
技术培训课程:针对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后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为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制定系统的技术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包括设备操作方法、系统原理、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使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新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培训方式可采用课堂讲授、现场实操、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提升员工对新系统理解能力:除了技术操作培训外,还应加强员工对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通过组织技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员工深入了解新系统的优势和特点,培养员工的系统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新系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新系统的效能。
3.4 建立完善维护体系
制定设备维护计划与制度:建立健全自动化设备维护计划和制度,明确设备维护的周期、内容和标准。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保养和维修,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零部件,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同时,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维护历史和故障信息,为设备的长期管理和维护提供依据。配备专业维护人员与工具:企业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维护人员,其具备自动化控制、电气、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维护人员配备先进的维护工具和检测设备,如示波器、万用表、智能诊断仪器等,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结束语
化工机械电气制造中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技术创新、系统集成、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通过实施上述升级改造技术路径与实施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系统存在的问题,显著提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实现化工生产过程的高效、精准、节能与智能化。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化工行业的持续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升级改造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未来,应进一步关注新兴技术如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在化工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为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周志敏,纪爱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
[2]任真.自动化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2022,51(5):88-90.
[3]潘世丽,张晓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路径优化方法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22,44(10):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