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气工程电力电缆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关文峰

身份证:370902198002153011

引言

电力电缆工程是电气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电能传输 “最后一公里” 的核心职能。近年来,我国城市配网电缆化率持续提升,新能源电站配套电缆工程需求增长。然而,传统电力电缆工程管理仍沿用 “分段式管控” 模式,存在设计与施工衔接脱节、施工过程粗放、运维响应滞后等问题。

一、传统电力电缆工程管理模式的现存问题

1.1 全生命周期协同不足

传统管理模式将电缆工程划分为设计、施工、运维三个独立阶段,各阶段责任主体信息不通、协同缺失: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导致施工阶段需反复调整方案。运维部门未参与前期设计,对电缆接头位置、敷设深度等关键信息掌握不完整,后期故障排查效率低下。

1.2 数字化工具应用不足

多数项目仍依赖人工记录、纸质图纸管理,BIM、GIS 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施工阶段缺乏三维可视化模拟,电缆敷设过程中易出现弯曲半径超标,导致电缆绝缘层损伤。运维阶段未建立数字化台账,电缆运行状态依赖人工巡检,无法实时预警潜伏性故障,突发故障抢修耗时较长。

1.3 质量与成本风险突出

施工过程质量管控依赖事后验收,缺乏过程实时监测,电缆接头压接质量、敷设牵引力等关键参数未实现动态监控,因接头工艺缺陷导致的电缆故障较为常见。成本管理采用固定预算 + 结算调整模式,材料浪费、人工窝工等问题普遍存在,成本超支现象频发。

1.4 专业能力与协同意识不足

工程团队存在技术单一化问题,设计人员缺乏施工实操经验,施工人员对电缆新材料特性掌握不足,运维人员数字化工具操作能力欠缺。跨部门协同意识薄弱,设计交底、施工反馈、运维建议等环节沟通效率低,问题响应耗时较长。

二、电力电缆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2.1 打破阶段壁垒,建立联动机制

设计阶段邀请施工、运维人员参与方案评审,重点审核电缆路径、接头布置、敷设方式,形成设计方案 - 施工可行性 - 运维便利性三位一体评审机制。施工阶段建立每日沟通与每周复盘制度,施工单位每日上传进度与问题,设计、运维部门实时响应,运维部门提前介入施工验收,明确后期运维重点;每日沟通可通过线上协同平台开展,施工单位上传当日完成的敷设长度、遇到的技术难题,设计部门可快速调整路径方案,可同步记录电缆关键节点位置、接头型号等信息,熟悉设备安装细节,避免验收后因信息缺失再重新排查,既提升验收效率,也为后期运维减少信息断层问题。运维阶段定期向设计、施工部门反馈电缆运行数据,为后续工程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形成数据反馈、方案迭代闭环。

2.2 融合技术工具,提升管控效率

BIM+GIS 融合应用,建立电缆工程三维 BIM 模型,集成电缆型号、敷设路径、接头参数等信息;叠加 GIS 地理信息,直观展示电缆与周边管线的空间关系,避免施工冲突;BIM 模型可清晰呈现电缆的三维走向、各节点的空间位置,施工团队提前通过模型熟悉敷设难点区域,规划施工设备进场路线;GIS 叠加的周边管线信息,能在设计阶段精准识别交叉冲突点,显著提升设计方案的落地性。

物联网 + 移动端监控,在电缆敷设设备、接头压接工具上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敷设牵引力、压接压力等参数。传感器可将采集到的参数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管理人员通过移动端 APP 随时查看数据变化,如敷设牵引力超出安全阈值时,系统会立即推送预警信息至现场负责人与管理人员,提醒调整牵引力度,避免因牵引力过大导致电缆绝缘层破裂。

2.3 聚焦质量成本,实现精准管控

采用预算分解 + 动态管控模式,将总成本分解至材料、人工、设备租赁等细分项,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消耗情况;引入成本 - 进度联动分析,当某环节成本超支时自动预警;预算分解后,每个细分项均明确责任部门与管控标准,如材料成本由物资管理部门负责,限定电缆、附件等材料的损耗率。建立技能分级 + 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人员技能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匹配对应岗位;绩效考核关联工程质量、进度、协同效率,激发人员积极性,提升团队协同效率;技能分级通过理论考核与实操评估确定,高级人员可负责 BIM 模型搭建、故障深度分析等复杂工作,初级人员承担基础数据采集、设备日常检查等任务。

三、创新模式的实施保障措施

3.1 政策与制度保障

推动行业完善电力电缆工程管理标准,将全生命周期协同、数字化技术应用纳入规范要求;企业内部制定《创新管理模式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考核指标,确保模式落地;推动行业标准时,可联合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头部企业共同研讨,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与工程实践需求,制定涵盖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的管理规范,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企业细则中需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如设计部门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BIM 模型搭建,施工部门需按要求上传施工数据,考核指标量化为设计返工率、施工缺陷率、协同响应时长等,通过制度约束确保各环节严格落实创新模式要求,避免模式流于形式。

3.2 技术与资金保障

加大数字化技术投入,采购 BIM 软件、GIS 平台、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建立企业级电缆工程数字管理中心;设立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技术研发、设备升级;采购设备时优先选择兼容性强的产品,确保 BIM 软件与 GIS 平台能实现数据互通,智能传感器可接入企业数字管理中心,避免信息孤岛;数字管理中心整合各项目的设计数据、施工数据、运维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与统一管控;创新专项基金可用于研发更适配电缆工程的监测技术、优化数字孪生模型算法,确保技术持续更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缆工程的发展需求,维持创新模式的先进性。

3.3 人才培养保障

构建分层培训 + 实践考核体系,对设计人员开展 BIM+GIS 应用培训,对施工人员开展智能设备操作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数字孪生系统培训;组织跨部门实践项目,提升协同能力;培训采用 “理论授课 + 实操演练” 模式,如 BIM 培训先讲解软件操作要点,再让设计人员参与实际项目的模型搭建,考核通过后方可独立负责设计任务;跨部门实践项目可安排设计、施工、运维人员共同参与方案制定与实施,如某电缆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人员与施工、运维人员共同调研现场,协作完成方案,让员工深入了解其他环节的工作需求,打破部门壁垒,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为创新模式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结论

电力电缆工程管理创新模式通过全流程协同化、管理数字化、管控精益化的融合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的流程割裂、技术滞后、管控粗放等问题,在工期缩短、成本优化、质量提升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为新型电力系统下电缆工程管理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张晓雷.电气工程电力电缆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电力设备管理,2025,(14):222-224.

[2]朱枫,邵政.电气工程电力电缆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应用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1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