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内控体系的事业单位资源统筹管理路径研究
张晓东
四川美术学院
引言
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纵深推进,事业单位的资源使用方 务治理逻辑正发生深层重构。传统内控体系多以静态合规审查为目标,存在管理 化的问题。资源统筹作为事业单位运行效率与服务绩效的核心变量, 制。构建集制度、流程与数据为一体的复合式内控体系,有助于提升 单位 对水平。本文从“三位一体”视角出发,探讨内控体系如何嵌入资源统筹的关键节点 理机制重构的现实路径,为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可行支撑。
一、资源统筹管理中“三位一体”内控体系的构建逻辑(一)制度规范作为内控体系的基础支柱
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起点,需覆盖预算管理、资产使用、采购执行、人员经费等资源关键领域。通过统一制度口径、明晰职责边界、细化操作流程,推动资源配置从经验驱动转向规则导向。在制度设计中,应注重内容的系统化与更新的动态化,使其具备可执行、可操作、可评价三重属性,成为流程实施与监督问责的执行依据。制度的刚性约束功能不仅体现在资源流转管控层面,也对预算编制、绩效考核等战略环节提供了方向引导与操作基准。
(二)流程控制构建运行闭环的管控链条
流程是内控制度落地的核心载体。通过嵌入前置审核、实时审批、分级授权、节点验收等控制措施,在资源申请、分配、使用与反馈全过程建立信息可追踪、行为可校验、责任可追溯的运作机制。控制路径应根据业务风险敏感度设置分级干预机制,在提升操作灵活性的同时,确保关键资源配置过程的安全与规范。流程管控体系还应结合流程标准化、模板化建设路径,便于系统自动流转与规则复用,降低人为操作风险[1]。
(三)数据监督形成全过程动态跟踪机制
数据作为内控体系的敏感感知器与反馈驱动器,应贯穿资源统筹全过程,涵盖计划编制、过程执行与成效评价多个维度。依托信息平台,构建数据采集标准、报送逻辑与预警模型,实现对关键指标的动态跟踪与趋势分析。数据监督应以智能规则引擎为依托,对异常指标实时识别与标记,推动由“事后核查”向“过程识别”转型。结合图表分析、指标穿透与行为轨迹复盘功能,可增强监督结果的可解释性与问题指向性,提升内控响应的精准度与及时性。
二、“三位一体”内控体系嵌入资源统筹的
(一)预算统筹环节的控制点前置机制
预算作为资源配置的源头环节,控制重心应前移至预算编报与指标分解阶段。通过设立预算审核校验模型、逻辑关系判断规则与多部门协同审核机制,确保预算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项目预算应与绩效目标紧密挂钩,并结合历史执行数据与风险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实现预算资源与单位战略方向的同步对接。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应嵌入动态监控模块,实现对预算偏差率、资金执行率与项目节点达成度的过程追踪,增强预算管理的精度与响应性[2]。
(二)资源流转过程的节点控制链条构建
在资金拨付、资产配置与采购执行等资源流转环节,应建立环环相扣的控制节点链条。每一关键操作应设有审批权限、审批条件与责任归属,确保流转路径 通过流程驱动引擎设定流程模板与自动化流转逻辑,压缩人为干预空间,提升流程运行效率 对特殊类资源还应设立多重校验机制与责任复核流程。流程中各节点应具备日志留痕与授权审计功能,便于后续监管部门进行事中监督与事后追责,强化
风险防控效果。
(三)绩效评价端口的数据反馈闭环设计
内控的目标不止于过程约束,更在于效果保障。绩效数据作为结果呈现,应回流至预算分配、流程优化与制度修订环节。构建指标量化、任务分解、结果反馈、责任追踪的反馈通道,推动“事前设定—过程控制—事后反馈”闭环运行。系统应自动归集执行数据,形成评价报告,作为下一周期统筹策略与内控策略调整的核心依据。评价模块应设置风险提示与预警反馈接口,对达成度偏离目标的事项及时介入调整,提升内控体系在资源统筹中的实用价值与持续改进能力。
三、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协同资源统筹的实践路径优(一)构建平台化的内控信息系统支撑架构
技术平台是内控机制数字化运行的必要保障。应以统一门户为基础,整合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与合同执行等子系统,形成多维信息交互通道。平台应具备流程引擎、审批引擎与智能预警模块,实现制度推送、流程执行与风险识别的集成联动,推动资源流转与内控管控的数据一致与路径同步。信息平台的设计应预留接口拓展能力,满足未来多场景、跨层级管理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稳定性、安全性与数据追溯能力,确保核心业务运行连续可靠。
(二)建立条线协同的组织责任闭环机制
组织协同是制度生效与流程顺畅的关键保障。在运行机制上,应以“条块结合、权责对应”为原则,设定由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协同配合的内控责任制。建立“资源统筹—内控监督—风险干预”三方联动机制,在重大事项、重点资源与异常行为处理上形成响应闭环。推动“事权—财权—责权”一体对接,提升管理一致性与制度执行力。针对跨部门协同难点,可设置内控专岗或工作协调小组,明确沟通接口,畅通信息链条,确保管理逻辑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础上有序运行。
(三)推动监督结果嵌入资源统筹改进机制
监督反馈是内控与资源管理互动演进的桥梁。对流程偏差、指标异常与行为风险的监测结果,应实时推送至业务执行部门,推动即时调整。建立监控信息应用机制,使监督结果成为预算再分配、资源再配置与流程再造的依据之一,确保反馈数据在制度修订、流程优化与能力建设中实现实质应用。监督结果应用不应仅停留于事后评估,而应同步嵌入事中纠偏与预案修订流程,形成“问题发现—对策生成—机制嵌入—能力提升”的内控驱动闭环[3]。
结语
以“三位一体”为核心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事业单位提升资源统筹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系统抓手。通过制度规范引导路径、流程控制贯通环节、数据监督形成闭环,构建覆盖资源全生命周期、运行全过程、责任全链条的复合型管理体系,有助于事业单位从“分散管理”走向“系统协同”。该体系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强化了过程透明度与执行刚性,促使各业务条线在统一规范下高效运行。未来,应持续完善内控工具与平台架构,推动内控体系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拓展,增强跨部门协同能力与多维度风险识别响应机制,助力单位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共服务效能的双重提升,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样本。
参考文献
[1] 陈玉洁. 基于流程控制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 2024(3): 71–74.
[2] 李婧. 信息化背景下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创新路径探析[J]. 财会月刊, 2023(12): 52–56.
[3] 刘畅. 基于数据监督视角的事业单位资源管理模式再构[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4(6): 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