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供水系统安全运行与水质保障技术研究

作者

赵海军

吉林省宏茂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0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水环境压力的持续增大,使得城市供水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水源污染风险多样化、管网老化、突发性水质事件以及用户对高品质饮用水的需求,均对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与水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单一、被动应对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亟需从系统科学角度出发,整合应用现代科技与管理理念,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与水质保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持续创新,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多层次防御体系,提升系统整体的韧性与可靠性,确保供水安全这一重大民生工程。

一、水源保护与生态屏障构建技术

水源水质是供水安全的基石。强化水源地保护是保障供水系统安全运行的首要环节。这需要建立严格的保护区划与管理规范,实施物理隔离与视频监控等硬性防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直接干扰。同时,积极构建水源地生态屏障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规划与恢复湿地系统、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基础设施,利用其自然净化功能有效拦截、吸附、降解陆源污染物,控制面源污染输入。针对日益凸显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及抗性基因等新污染物风险,需发展高灵敏度的源水水质预警监测技术,实现对特征污染物种类与浓度变化的早期识别与风险预判,为后续处理工艺的适应性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从源头降低水质安全风险。

二、水处理工艺强化与多级屏障优化

水厂是水质净化的核心枢纽,其工艺效能直接决定出厂水水质。面对复杂多变的水源水质,单一处理工艺难以保障稳定达标。强化常规处理是基础,通过优化混凝剂投加策略、引入高效絮凝设备、提升沉淀与过滤单元效能,确保浊度、微生物等基本指标的有效控制。深度处理技术是应对微污染的关键屏障,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凭借其高效的有机物降解、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去除及生物稳定性改善能力被广泛应用;膜分离技术,特别是超滤与纳滤,以其物理筛分作用能高效截留颗粒物、微生物乃至部分溶解性有机物与离子,显著提升水质生物安全性与感官性状。此外,消毒环节的优化不容忽视,需在保障微生物灭活效果的同时,精确控制消毒剂投加量及接触时间,并辅以紫外线等组合消毒技术,最大限度抑制有毒副产物的生成,形成由强化常规、深度处理与优化消毒构成的层层递进、优势互补的多级水质净化屏障。

三、管网输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技术

庞大复杂的输配水管网是连接水厂与用户的“血脉”,其运行状态深刻影响水质。保障管网水力稳定性是核心,需通过科学调度模型优化水厂出水压力与管网中加压泵站、调蓄设施的运行策略,维持适宜、稳定的管网压力,减少因压力剧变导致的管道物理损伤与渗漏风险。管网水质稳定性的维持是重点挑战,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管内生物膜的生长与消毒副产物的累积。优化管网余氯(或其他消毒剂)的分布水平,探索基于氯胺消毒或缓释消毒技术的应用,可提供持续抑菌能力并减少三卤甲烷等副产物。定期实施管网冲洗,结合先进的清管技术如气水脉冲或机械刮管,能有效清除管壁沉积物与生物膜。对于老旧管网,有计划地推进基于管道状况评估的更新改造,选用耐腐蚀、低溶出、水力性能优良的管材,是从根本上改善输水水质、降低漏损、提升系统物理完整性的长效策略。

四、智慧化水质监测与预警体系构建

实时、精准的水质监测是供水系统安全运行的“眼睛”与“大脑”。构建覆盖水源、水厂关键工艺点、管网关键节点及用户终端的广域在线监测网络是基础,集成应用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如浊度、余氯、pH、电导率、有机污染物荧光指纹、特定生物毒性指标等),实现对关键水质参数的连续、动态捕捉。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与汇聚。强大的数据平台是核心支撑,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水质管理平台,具备海量异构数据的存储、清洗、融合与可视化能力。部署先进的数据智能分析引擎,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能够深入挖掘水质数据的内在规律与关联,识别异常波动模式,对潜在的水质风险事件进行早期预警与溯源分析,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转变,显著提升风险管控的前瞻性与精准性。

五、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完备的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后防线。首要任务是建立系统化的供水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识别水源污染、设施故障、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各类潜在风险源,评估其发生概率与后果严重性,据此制定覆盖不同风险情景的、详细且可操作的专项应急预案。预案需明确指挥体系、职责分工、处置流程、技术方案(如应急处理药剂投加、备用水源切换、供水车调度、分区隔离等)及信息发布机制。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与调配网络不可或缺,需在关键节点储备足量的应急净水药剂、快速检测设备、抢修器材及备用供电设施。定期组织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实战化应急演练至关重要,通过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磨合指挥协调机制,提升现场人员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确保在真正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有序应对,最大限度减轻事件影响,保障基本供水需求。

结论

保障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与优质供水是一项涉及多环节、多技术、多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本研究系统性地阐述了从水源保护、水处理工艺强化、管网输配安全保障、智慧化监测预警到应急响应能力提升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方向。研究表明,必须摒弃传统的单一、割裂的治理思维,牢固树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管理理念和“多级屏障”防御思想。未来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核心在于技术集成创新与智慧化管理升级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优化水处理多级屏障技术体系,深化管网水质稳定调控技术应用,并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运行监控与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供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调控,方能全面提升系统的韧性、可靠性与适应性,有效应对各类传统与新兴风险挑战,最终为城市居民提供持续、稳定、安全的优质饮用水,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舒诗湖,郑小明,戚雷强,等.供水管网水质安全多级保障与漏损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J].中国给水排水,2017,33(06):43-46+51.

[2]李红卫,董深,吕谋,等.黄河下游城市供水管网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J].给水排水,2012,38(12):19-24.

[3]董苗苗.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运行与水质保障研究[J/OL].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3(10)[2023-10-01].

[4]李媛媛,徐明会.城市管网水质问题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J/OL].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6)[2015-08-18].

[5]周军恒,罗信,陈明立,等.二次供水水质安全及运行保障技术研究[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2)[2024-12-01].

[6]张怀宇,马军,李敏,等.城市水系统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构建与思考[J].给水排水,2020,46(04):9-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