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多元化美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刘成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姚家湾小学 473014
当前,一些学校因过度侧重学科教学,导致艺术学习时间被压缩,运动时间被挤占,进而引发近视率逐年上升、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强国建设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体系,加快补齐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短板。在纲要的指引下,小学美育需突破单一课堂形式,通过优化学习时间和课程设计实现“五育融合”,落实美育浸润,以下从课程体系、实践路径、保障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实施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让美育扎根日常
1.“1+1+N”三级联动:设置多元学习时段
以“每周1 节美育常态课 !+ 每周1 次午后美育渗透课 + 大课间、放学后、节假日等 N 个灵活美育拓展课”为框架,打造“ .+1+N′ ”三级联动的多元化美育生态,让美育学习时间多元化。
2.设计多元课程:联结五育,落地生根
结合学生成长需求,设计五大课程板块,实现美育与德、智、体、劳的有机融合:
① 自然美课程:以“四季观察日记”为目标,学生用相机拍摄校园周边花草生长(如《春芽破土》《秋叶飘落》),记录在成长手册中,结合语文习作写成诗歌或观察日记。这一过程既培养观察力(智育),又通过“自然美”主题引导深化环保意识(德育)。
② 劳动美课程:开展“废品重生计划”,学生将饮料瓶、纸箱等制成花盆、收纳盒,在成长记录袋中贴上制作前后的对比照片,写下创作思路,标注制作者的劳动心得,让劳动成果与审美价值共同沉淀,提升综合能力。
③ 心灵美课程:围绕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设计主题活动:校园层面,通过分组设计校徽、布置文化墙等,激发学生对校园的了解与热爱;同时延伸至类似实践形式,引导学生对家乡的认同、对祖国的深情、在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
④ 创意美课程:推出“跨学科创作”,如用数学对称原理设计剪纸、根据古诗意境创作配画(联结语文)、用枯枝落叶拼摆图案。学生在记成长录袋中写下创作时的“灵感来源”,让创意过程可视化,实现艺术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智育)。
⑤ 流动艺术馆课程: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作品为核心资源,构建“班级周展—校园月展—跨校期中、期末展”多元展示体系。每周一各班从记录袋中精选10 件作品(绘画、手工作品、摄影等),在教室后墙设“才艺之星”展区;每月末,各班推选5-10 件优秀作品,在校园长廊举办“月度主题展”;期中、期末从校级展览中选出精品,与周边学校互换展出,同时培养学生参展、布展、讲解、保存等多种能力。
二、创新“双轨育人”实践新路径
1.“田园 + 书斋”闭环学习:让实践成果走进成长记录袋户外体验与室内深化交替进行,形成完整学习链,让知识与体验相互转化:
① 春季“田野寻春”:先到郊外观察春的足迹(田园教育),用手机拍摄全景、特写,存入成长记录袋的“自然相册”;回到课堂(书斋教育)后,用手工、绘画、剪纸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成“春日手账”存入记录袋,让自然体验转化为审美表达。
② 秋季“果实探秘”:在校园微农场采摘果蔬(田园),拍摄采摘瞬间、果实形态;课堂上(书斋)用果壳或落叶拼贴成画,计算果实直径(数学)、产量,写下《生长记录单》,系列作品共同构成记录袋中的“丰收单元”,实现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2、“成长记录袋
流动展”联动:让作品成为成长见证将成长记录袋作为流动展的“资源库”,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看见”
① 班级周展:采用“轮展制”,每周从记录袋中抽取作品,确保人人有机会展示。如书法、手工、绘画等主题展 + 综合展,并在作品旁附上记录袋中摘录的创作感悟,让创作过程被看见。
② 跨班流动展:每月选取各班记录袋中的特色作品,组合成挂件或移动展板,在班级间巡回展出,促进班际交流,让学生在互评中拓宽审美视野。
③ 跨校流动展:每逢期中、期末前后,定期从月展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流动展示。此外,还可以在校园设“美育成长墙”,按“自然美”“劳动美”等主题设置长期展品区。
3、四季主题联动:让记录袋随季节“生长”
结合季节特点设计连贯活动,让成长记录袋成为“时光相册”,体现美育的时序性:
① 春季“春之韵”:带领学生采集野草野花,进行插花创作与标本制作,再配上诗行或说明文字,同时作品拍照存入记录袋,让春日诗意看得见、留得住。
② 夏季“夏之趣”:用野草编手环、藤蔓做小篮子,记录袋中存入制作步骤图与成品照;展示充满童趣的作品,感受自然材料的多样美感。
③ 秋季“秋之实”:收集落叶拼贴成动物图案,结合数学知识计算对称角度,过程存入记录袋;校园展设计“落叶主题数学知识展”,让美与知识共现。
④ 冬季“冬之暖”:以废旧材料为校园树木、盆栽装扮“花衣裳”,让创意为冬日添彩,让美育浸润诗意与巧思。此外,还可以剪贴窗花装点教室,在实践中感受冬日之美,传递温暖与创意。
三、完善“协同保障”机制,让美育落地有支撑
1.师资赋能:让教师成为“美育桥梁”
针对专职美育教师不足的问题,通过“跨学科共研”提升教师能力:
① 定期开展“美育融合课例研讨会”,如研讨“古诗配画”设计思路,分析“光影绘画”中的光学原理,共同编写《跨学科美育活动指南》,打破学科壁垒。
② 邀请心理健康教师,分析如何从学生记录袋的作品中捕捉情绪信号,让美育兼具心理疏导功能。
2.资源与安全:让实践无后顾之忧
① 建立“家校社美育资源库”:家长提供新旧材料,社区开放“田园教育”场地,确保户外实践有去处,降低学校资源压力。
② 制定“户外实践安全手册”:提前排查场地隐患,给学生分组配备“安全监督员”,活动后在记录袋中填写“安全日志”,保障活动安全有效(德育)。
③ 应对季节限制:雨雪天转为室内“窗景观察”,学生可以用绘画或摄影表现雨雪中情景存入记录袋;冬季开展“室内微农场”活动,观察豆芽生长并记录,延续自然美课程的连贯性。
3.多元评价:让成长看得见
以成长记录袋为核心,构建“过程 + 成果”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美育成长:
① 过程性评价:记录袋中“活动参与表”(如微农场浇水次数、作品参展、布展、讲解次数)反映参与度;“反思日记”(如“剪纸没对称,下次要注意什么”)体现自我提升,关注成长轨迹。
② 作品评价:从“创意、技巧、融合度”三方面打分,如劳动美作品看“实用性与美观性结合度”,创意美作品看“跨学科知识运用”,量化审美与学科融合能力。
③ 展示反馈:将流动展中的“留言”“投票结果”存入记录袋,作为他人评价依据。如作品点赞留言数量,这些都会成为其美育成长的鲜活见证,增强成就感。
1.“数字记录袋+AR 展览”:让作品“会说话”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电子成长记录袋,扫描实体作品生成电子版,标注创作时间、灵感来源,方便长期保存与查阅;在流动展中加入AR 技术,用手机扫描展品可观看作者录制的“创作故事”,让静态作品变得生动,增强互动性。
2.“线上巡展”:让美走出校园
将每月校内览的优秀作品上传至学校公众号,设立“云端艺术馆”,可在线参观并留言。这些互动会被整理后反馈给学生,存入记录袋,让美育影响力延伸到家庭与社会,形成“校园—家庭—社区”的美育闭环。
五、结语:让美育成为成长的“隐形翅膀”
这种以“五育融合”为核心、美育学习时间多元,以“记录袋
流动展”为载体的多元美育模式,让美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渗透在德智体劳各领域的滋养元素,是串联起课堂内外生活点滴的成长线索。它像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它像桥梁,连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更像一双翅膀,助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未来,随着美育课程日益被重视,美育必将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关键支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美的滋养中,走向更充实、更富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