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 早期康复护理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陈婉 翟静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因手术创伤、循环不稳定等因素导致 ICU 停留时间延长,影响康复进程。传统护理模式以生命体征监测为主,无法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1]。现代早期康复护理理念则主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形成,这种主动干预模式能够有效阻断“卧床-功能减退-并发症增加”的恶性循环,为患者后续转入普通病房进行系统康复奠定基础。此次研究针对早期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4 年 6 月-2025 年 6 月,参考对象:心脏外科术后 ICU患者58 例。根据需要分组后,显示:对照组、试验组,该项操作的指导依据为:信封法。对照组纳入29 例,男女患者经统计18 例、11 例;年龄57岁~79 岁,均值为( 62.34±8.56 )岁;试验组纳入 29 例,男女患者经统计17 例、12 例;年龄 56 岁~78 岁,均值为( 61.87±8.23 )岁。2 组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1)术后24 小时内:患者进入ICU 后24 小时内,在确保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开始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护理人员将床头抬高30 度,以促进胸腔扩张,改善通气功能,同时降低误吸风险,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包括缓慢背屈和跖屈动作,每次完成10 个动作为一组,每日进行3 组训练,有助于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训练过程中,护士全程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如出现异常则立即暂停并调整方案。(2)术后48 小时:待患者病情进一步稳定后,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尝试床边坐起训练,每次坐起时间控制在5 至10 分钟,每日进行2 次;操作时需逐步调整体位,先摇高床头至60 度,适应后再缓慢移至床边,双腿自然下垂。护士需全程扶持患者肩背部,避免因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眩晕或跌倒,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气促、心悸等不适症状,确保训练安全进行。(3)术后72 小时活动进阶;对耐受坐起训练的患者升级为站立训练,先在床边扶持下保持站立姿势30秒至 1 分钟,待适应后尝试短距离行走,总距离不超过 5 米;训练时需安排两名医护人员同时协助,一人固定患者躯干,另一人观察监护仪数据变化,行走路径需提前清除障碍物,并备好轮椅以防体力不支。该阶段重点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储备情况,为后续转出ICU 做准备。(4)呼吸功能训练:自术后24 小时起同步开展呼吸康复训练,采用缩唇呼吸联合腹式呼吸的模式,指导患者经鼻缓慢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缩唇如吹口哨样缓慢吐气。每次训练持续10 分钟,每日进行3 次;训练前后使用指脉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并通过听诊器评估肺部啰音变化,对于痰液粘稠者,结合叩背排痰手法,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5)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每日固定时段进行心理干预,由责任护士进行一对一沟通,通过观察患者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信息,评估其焦虑抑郁程度。采用鼓励性语言讲解治疗进展,播放家属录制的声音片段增强情感支持;对于气管插管患者,提供写字板进行需求表达,及时解决疼痛、口渴等不适诉求,并建立昼夜节律调节方案,夜间调暗灯光强度,减少频繁操作,保证有效睡眠时间。
1.3 观察指标
统计术后发生的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6.0 软件对于研究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以“(
)”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实施检验;以
”表示计数资料,通过“ x2 ”实施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10.34%VS34.48% ),比较 P<0.05 。(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开放心脏手术造成的创伤不仅是胸骨切开和体外循环带来的物理损伤,更包含由此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以及多器官功能储备下降等复杂病理生理改变。传统 ICU 护理模式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这一基础目标上,这种“重抢救、轻康复”的护理思路存在明显局限性:患者被迫长期保持被动体位,呼吸肌群逐渐废用,肺底部通气不足导致肺不张风险增加;下肢静脉血流淤滞不仅诱发深静脉血栓,还可能成为肺栓塞的隐患[2]。早期康复护理理念的核心在于把握术后康复的“黄金窗口期”,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最早阶段就启动循序渐进的康复干预。不同于传统护理中被动的监护观察,早期康复强调通过主动干预打破“卧床-功能减退-并发症增加”的恶性循环。具体到心脏外科术后患者,适时开展的床头抬高和踝泵运动能有效改善静脉回流,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渐进式体位训练不仅维持了肌肉张力,更通过重力作用促进了肺部分泌物的引流;而规范的呼吸训练则直接针对心脏手术患者最脆弱的呼吸功能进行强化。在 ICU 这个特殊环境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通过维持患者的基础运动功能,实际上缩短了从 ICU 过渡到普通病房的适应过程;而保留的肌肉力量为后续的系统性心脏康复奠定了基础;心理干预的同步开展更缓解了 ICU 环境带来的应激反应,这种整体性的护理模式改变,代表现代重症护理正在从单纯的“生命支持”向“功能保存”进行理念升级[3]。
综上所述,ICU 早期康复护理通过系统化的早期活动干预、呼吸功能训练及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可降低心脏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强梦婷,顾芸芬,臧玲. ICU 早期康复护理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24,43(27):160-163.
[2]陆炜婷. 老年综合评估护理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康复的影响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02):77-80.
[3]周楠楠.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0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