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估研究
薛怡洋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230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公共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各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大力推进,大规模基建工程施工必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干扰,特别是在施工阶段干扰最为显著,扬尘、噪音、交通拥堵等问题频发,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同样面临压力,这类影响虽呈阶段性特征,但若缺少科学管控,很容易转化为长期风险,很有必要高度重视。
一、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主要影响
(一)空气质量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的空气污染大多源于扬尘和工程车辆排放的尾气,基坑开挖、土方回填这类作业会释放出大量的PM10 和PM2.5,尤其是在干燥多风的状况下很容易扩散,危害周边500 米范围内居民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扬尘的浓度常常达到背景值的3 到5 倍,柴油运输车辆排放的NOx 和CO 同样不能被忽略,部分施工地段氮氧化物浓度竟超过国家二级限定值,施工工期漫长且作业高度密集,若缺少有效的抑尘和车辆管理手段,易在居民区引发污染集中点。
水体环境影响
大规模地下施工显著影响地下水系统,特别是在高含水地层里,降水和冻结作业容易引发水位改变与地面沉降,止水帷幕设置不合理,或许会使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地表水污染主要源于泥浆、砂石清洗水以及生活污水[1]。部分项目雨季排水未进行沉淀处理,直接排入管网导致水体浑浊度上升,就某城市的地铁项目而言,该项目施工废水里的悬浮物含量达到了220mg/L,超出了三级排放的限定数值。
(三)噪声与振动污染
施工设备噪声大多在80~100dB(A)区间,夜间施工往往会让噪声突破居住区限值,给居民带来明显影响,盾构推进以及爆破会产生低频振动,容易影响到老旧建筑的结构,多个城市已出现居民因振动而发起的投诉,即便注浆减震或套管钻孔等技术可降低振动影响,然而成本高昂且应用存在局限[2]。
(四)固体废弃物与土壤影响
轨道建设平均每千米会产出超1 万吨的渣土,若运输和堆放未达规范,易引发二次扬尘并造成占地污染,部分项目未能落实“湿化—密闭—清洗”的运输闭环模式,造成污染蔓延,机械频繁操作有造成油品、重金属泄漏的风险,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某项目土壤里Zn 浓度达到700mg/kg,已超出耕地所规定的500mg/kg限值,危及周边绿植的生长环境。
二、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环境影响评估体系构建
(一)评估原则与方法选择
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估需秉持“定量优先、定性补充”“全过程控制”“动态可更新”原则,保证结果具备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可借助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环境影响因素展开结构化分解,合理明确权重体系,还可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全面体现施工环境影响的多维度、模糊性及动态变化特性,同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空间影响分布的分析,达成对不同区域环境敏感性的鉴别与定位,为决策部门提供精准治理的参考依据。
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指标体系构建需平衡全面性与实用性,本文推荐运用“5 大类 - 16 项”结构,用以覆盖主要环境要素,一级指标划分为大气、水体、声环境、土壤环境和社会影响这五大类别,二级指标涉及PM2.5 浓度变化率、地下水水位变化、昼夜等效声级Leq(dB)、土壤重金属(Zn、Pb)含量、居民满意度得分等具备较强可测量性与敏感性的关键参数,都具备较高的可测量性与敏感性,指标设定应首选自动监测数据与现场实测数据,降低人为主观偏差,保障评估过程公开、公平、可回溯。
(三)评估模型与数据获取方式
施工环境影响评估适合采用“加权指数法+GIS 叠加分析”组合模型,提升评估的科学性与空间可视化呈现能力,它的数学表示形式为:E 等于各项指标权重Wi 与归一化后影响因子值Xi 乘积的总和,其中E 表示综合环境影响指数,Wi 为第i 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Xi 是经过归一化处理后的影响因子数值。数据获取应基于多源信息融合,运用 PM 监测仪、水质自动站、移动声级计、无人机遥感设备等动态监测手段,同时增添居民问卷调查、专家打分和现场访谈等社会数据,打造全面立体的环境数据支撑体系,为增强响应速度,要给关键指标设定报警阈值,方便实时管控与事后校正。
(四)评估结果的分级与解读
可将综合环境影响指数E 作为分级评估的基础参数,宜划分成三个等级:若 E⩽ 0.3 ,则表明影响较为轻微,环境所受扰动处于可控状态;0.若 0.3 三、施工环境影响的控制与优化对策 (一)源头控制措施 设计阶段就应嵌入绿色施工理念,优先选用顶管法、明挖盖挖结合等低扰动技术,以此减少大规模土方挖掘和对地下水的干扰,选用材料时,建议采用预拌混凝土、低碳钢筋和环保型模板,降低施工现场原材料堆放造成的环境压力,需配置洒水车、喷雾炮等装置开展高频次喷雾降尘工作,配合喷洒固化剂处理裸露地面,切实减少PM10 和PM2.5 排放,增强源头防控成效。 (二)过程管理优化 施工期间需建立全程式环境管理体系,提议在现场搭建环保在线监控系统,达成对扬尘浓度、噪声等级、水质pH 值和振动强度等关键要素的实时监测与上传,施工围挡高度需达2.5 米以上,还要安装隔音材料、绘制绿化图案,减少视觉污染与声音传播,渣土运输车辆需配备GPS 定位系统以及封闭车厢,严密杜绝渣土遗撒和违规倾倒现象,施工垃圾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三级分类法,保障环保管理链条形成闭环。 (三)政策与制度保障 为增强施工企业的环保观念,建议地方住建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构建并完善施工环境行为评分制度,且把评估结果归入建筑企业信用评价和招投标管理体系,依托每月发布红黄黑榜单,搭建起高效的激励与约束体系,施工场地需设立“环境质量公示栏”,实时展现空气质量、噪声等相关数据,提升公众的透明度与参与积极性。引入专业第三方环境评估机构实施独立监督与数据审查,搭建“政府监管—企业履责—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四)应急响应与补偿机制 应对施工期间或许出现的环境事件,要制定周全的应急处置预案,涉及扬尘超标、噪声扰民、污水外溢等典型状况,保证24 小时内完成响应与整改[3]。为调和施工与居民生活间的矛盾,构建依据环境扰动程度的差别化补偿机制,像夜间噪声超过55dB(A)就启动生活补贴发放举措,倡导搭建统一的居民投诉平台,使投诉可追溯、问题能复查、处理有回应。 总结: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既广泛又复杂,涉及空气、水体、噪声、土壤和社会诸多层面,构建科学评估体系并结合动态监测,可达成对施工环境影响的有效管控,强化绿色施工技术运用、健全制度保障及公众参与机制,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之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01):161-163. [2]王颖苗.城市轨道交通暗挖隧道施工安全的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22,12(02):57-60. [3]陈磊.交通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和管理策略[J].运输经理世界,2024,(3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