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要素分析
祖建新
涞水县义安学区北白堡小学 河北保定 074100
1“教学评一致性” 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的内涵关联
“教学评一致性” 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导向之一,其本质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的深度契合,确保三者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形成闭环系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作为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承载着学科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双重使命。单元整体设计打破了传统单课时教学的碎片化局限,强调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对单元内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评价方式进行系统性规划,而 “教学评一致性” 则为这种整体性设计提供了关键准则 —— 只有当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扣目标推进、评价方式精准反映目标达成度时,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序培养。
2“教学评一致性” 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要素
2.1 精准化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立足核心素养,明确单元总目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等,单元目标需紧扣这些素养要求,结合单元知识内容确定总方向。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总目标应设定为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这一总目标既涵盖了知识技能目标(特征理解、公式掌握),也明确了素养发展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为教学与评价提供了统一指向。
其次,分解目标层级,衔接学生认知水平。精准的目标设计需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总目标分解为 “知识理解 — 技能掌握 — 应用迁移 —素养提升” 四个层级,确保每个层级的目标可操作、可评价。以 “小数的加减法” 单元为例,目标分解可分为: ① 知识理解层: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② 技能掌握层: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含进位、退位); ③ 应用迁移层: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测量等实际问题; ④ 素养提升层: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运算能力与数感。这种层级分解既符合学生从 “知其然” 到 “知其所以然” 再到 “学以致用” 的认知过程,也为后续教学活动设计与评价指标确定提供了清晰依据。
2.2 结构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一致性的 “路径”
2.1.1 活动内容的系统性整合
单元教学活动需打破单课时的界限,围绕单元核心知识与目标,对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活动序列。例如,“百分数” 单元,传统教学常按 “百分数的意义 —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 百分数的应用” 分课时设计,活动之间缺乏深度关联。而在 “教学评一致性” 视域下,可整合为三大活动模块: ① “百分数的意义建构” 模块:通过 “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如食品合格率、学生近视率)— 小组讨论百分数表示的含义 — 绘制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关系图” 等活动,落实 “理解百分数意义” 的目标; ②∗ “百分数的运算应用” 模块:设计 “商场折扣计算”“税率与利息计算” 等情境化活动,达成 “掌握百分数运算并应用” 的目标; ③ “百分数的综合实践” 模块:开展 “校园学生运动情况调查” 活动,让学生通过数据收集、计算、分析,提升数据分析观念与应用能力。这种模块式整合不仅让活动围绕目标层层递进,也让学生在连贯的活动中形成对百分数知识的整体认知。
2.1.2 活动方法的素养导向
教学活动方法需与目标中的素养要求匹配,避免 “为活动而活动”。例如,若目标包含 “发展推理能力”,则活动设计需融入探究、推理类方法;若目标侧重 “空间观念”,则需增加观察、操作类活动。以 “三角形内角和”单元为例,为达成 “通过推理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发展推理能力”的目标,可设计三步活动: ① 猜想阶段:让学生通过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提出 “内角和可能为 180∘⋯ 的猜想; ② 验证阶段:提供剪拼、折纸、平行线辅助证明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验证猜想(如将三角形三个角剪拼为平角); ③ 归纳阶段:组织学生讨论 “不同方法是否都能证明内角和为 180°} ,归纳结论并推广到所有三角形。这一活动过程通过 “猜想 — 验证 — 归纳” 的逻辑链,既落实了知识目标,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了推理能力,实现了 “教” 与 “素养目标” 的一致。
2.3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设计:一致性的 “反馈”
2.3.1 评价内容与目标的精准对应
评价内容需严格依据单元目标的层级的设计,确保 “评什么” 与 “教什么”“学什么” 一致。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目标分为 “理解特征— 掌握公式 — 应用解决问题 — 发展空间观念” 四个层级,对应的评价内容应包括: ① 知识理解层:通过填空题、选择题考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面、顶点特征(如 “长方体有( )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 ② 技能掌握层:通过计算题考查表面积与体积的公式运用(如 “计算长 5cm、宽 4cm、高 3cm 的长方体表面积”); ③ 应用迁移层:通过应用题考查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如 “一个无盖长方体水箱,长 8dm、宽 6dm、高 5dm,制作这个水箱需要多少铁皮?能装多少升水”); ④ 素养提升层:通过操作题考查空间观念(如 “给定长方体展开图,判断哪些能折成完整的长方体 gimel 这种评价内容与目标的一一对应,确保了评价结果能准确反映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2.3.2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融合
单一的纸笔测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素养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需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融入过程性评价与实践性评价。具体可包括三种类型: ① 纸笔评价:以单元测试为主要形式,侧重考查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如计算能力、公式运用),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记录结果; ②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小组互评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 “在‘三角形内角和’探究活动中,是否能提出合理猜想并参与验证”“作业中小数加减法的正确率”),采用 “表现性评价量表” 进行等级评定(优秀、良好、合格、待提高); ③ 实践性评价:通过项目式任务考查素养应用能力(如 “‘校园花坛设计’任务,让学生测量花坛尺寸,计算所需瓷砖面积与土方体积”),采用 “成果评价 + 反思报告” 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应用能力。这三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既覆盖了知识技能目标,也关注了素养发展过程,实现了 “评” 与 “目标” 的全面一致。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 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其核心在于以精准化的目标为锚点,通过结构化的教学活动搭建路径,借助多元化的评价实现反馈闭环。在实践中,教师需深入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 “一致性” 理念贯穿于单元设计的全过程,避免目标模糊、教学随意、评价脱节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载体,推动数学教育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深度转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健. 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家长,2025,(23):25-27.
[2]卢晓瑜.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单元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05):150-152.
[3]周银峰.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J].考试周刊,2025,(17):42-46.
[4]周奕奕. 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设计[J].中小学班主任,2024,(12):4-8.
[5]邓秋燕.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24.DOI:10.27685/d.cnki.ggnsf.2024.000600.
课题标识: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教学单元整体设计要素分析》(课题批准号:25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