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的探地雷达信号处理与缺陷识别
陈弘历
湖北神龙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56
引言
隧道作为现代交通与城市地下空间的核心基础设施,其衬砌结构的安全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重大生命财产与经济社会效益。衬砌内部隐蔽病害若不及时检出,极易引发结构劣化甚至灾难性事故。基于电磁波传播原理的探地雷达技术因其无损、高效、连续作业、对典型衬砌缺陷敏感性较高等特性,已成为隧道质量检测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隧道工程规模与结构复杂性及服役环境严苛性提升,对衬砌结构长期安全要求极高。内部脱空、不密实、富水、裂缝与钢筋分布异常等缺陷是引发劣化失稳的严重隐患。传统人工视觉或破拆检测存在滞后、主观与破坏性局限,无法实现全覆盖高效量化评估。探地雷达为实现衬砌质量的常态化无损检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发展高性能信号处理与缺陷识别方法,对精准界定缺陷属性、位置及程度,保障结构安全运营与维养决策具有关键理论与工程价值。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复杂信号干扰与低信噪比问题突出
道检测环境复杂多变,强烈的背景电磁噪声、施工遗留物干扰、多层介质耦合效应以及天线非理想耦合等因素相互叠加,导致实测回波信号信噪比显著降低。大量干扰信号与目标反射混杂,严重制约对微弱异常信号的感知能力,显著提升了缺陷识别的虚警率与漏检率。
2.2 特征提取有效性不足与模型识别泛化性欠佳
现有技术对雷达回波图像中的微弱或形态多变缺陷特征的敏感区分能力仍显不足。提取的有效特征参量有限,使得后续识别模型输入的判别信息质量受限。针对复杂的衬砌结构多样性和缺陷空间变异性,现有模式识别模型在小样本场景或工程实际工况下普遍存在鲁棒性不足、泛化能力弱的问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通用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3 探地雷达信号处理与缺陷识别的方法
3.1 数据预处理与增强技术
高质量的信号预处理是后续分析的基础。该阶段旨在去除噪声干扰,抑制背景杂波,补偿系统不一致性,提升数据质量与一致性。主要技术包括数据规范化处理,如时间零点自动对齐校正天线时域漂移,自动增益控制或时变增益处理补偿电磁波能量随深度的几何衰减。关键步骤包含背景噪声抑制,即通过减去估计的背景均值或采用自适应滤波器滤除低频背景杂波和直流漂移。强大的信号滤波必不可少,需根据目标信号与噪声在频域的分布特性,谨慎选用匹配的带通、高通滤波或空变滤波方法以分离目标反射。杂波抑制技术如奇异值分解算法通过构建背景协方差矩阵识别与去除相干性强但非目标性的干扰信号分量。
3.2 信号时频分析与特征域转换
深入挖掘信号在时频域的特性,有助于揭示隐层结构与缺陷特征。该方法通过将信号由时间域映射到变换域,揭示在原始时间轴上不易察觉的介质属性变化和局部特性。核心算法傅里叶变换提供信号整体频谱特性,但难以刻画局部时频特征。短时傅里叶变换引入时窗局部化分析,其分辨率受限于窗函数选取。小波变换因其多尺度特性更适应于非平稳信号分析,其灵活的基础小波选择可匹配不同类型衬砌缺陷反射特征。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经验模态分解适用于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能在时频平面上清晰展现瞬时能量特性,对脱空边界等特征敏感。这些时频表示技术通过对信号能量在时间-尺度或时间-频率平面的分布分析,更精细地描述了介电常数变化引起的细微电磁反射,为衬砌材料连续性与异质性评估提供强判别特征支持。
3.3 高分辨率成像与偏移处理技术
探测信号在非均匀介质传播带来的回波偏移与信号混叠效应,显著影响缺陷位置及形态识别的准确性。偏移成像技术利用波动方程反演物理机制,对雷达剖面进行深度域定位校正与绕射能量归位处理。核心技术包括克希霍夫偏移,基于波动方程的积分形式实现反射点的空间位置准确映射,处理效率高但其深度处理精度有限。有限差分逆时偏移算法依据全波场逆时外推机制求解复杂介质电磁波传播问题,精度最优但计算资源消耗巨大。层析成像技术结合多方位探测数据,通过反演算法重建衬砌内部介电常数分布图,可实现更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构描述。
3.4 雷达图像特征提取与定量化
从经过成像处理的雷达剖面上,提取能够稳定有效表征不同缺陷类别的特征参量,是模式识别准确与否的关键。特征提取方向应涵盖多个维度:几何形态特征包含异常体在图像中的宽度、高度、面积、圆度、矩形度等轮廓特性,反映脱空、不密实区域的尺寸与形态规律。电磁波散射特征涉及目标回波的振幅强度、散射图案特征,以及相位连续性改变或极性翻转现象,对识别分层剥离或材料介电差异有指示作用。信号统计特征如回波信号特定区域的平均强度、方差、能量集中度等统计量可描述衬砌内部局部均匀性与密实状态。多属性综合分析至关重要,单一特征往往判别力不足,需综合几何、振幅、频率、相位多维度参数,并结合特征的空间分布特性,构建对空气、水、松散混凝土等不同填充物或裂缝、钢筋遮蔽等复杂情况的强区分描述集,提升特征表达的鲁棒性和全面性。
3.5 基于人工智能的缺陷识别与分
面向复杂多变的衬砌内部状况,传统基于固定规则或简单统计模型的方法难以满足实际工程高准确率与强鲁棒性识别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其强大的特征学习与复杂非线性模式映射能力,提供了解题的优秀范式。核心算法包括监督学习方法如支持向量机构建最优分类超平面提升小样本分类效果,随机森林集成多个决策树规避过拟合风险提升泛化性能。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自动学习雷达图像中的深层语义特征,端到端地完成特征提取与分类识别任务,其强大的空间模式识别能力特别适应于处理二维雷达图像中的缺陷判别问题。此外,无监督学习方法如聚类算法可用于探索未知缺陷模式发现。基于大数据驱动的训练方式,智能模型持续从海量实测样本中学习各类衬砌缺陷的回波响应模式,最终形成高可靠性的缺陷智能诊断系统,显著提升了检测流程的智能化水平与识别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结束语
总之,探地雷达信号处理与缺陷识别是提升隧道衬砌无损检测可靠性的核心。系统化发展信号滤波降噪、成像归位、特征量化及智能分类技术,有效应对噪声干扰、信号微弱、目标定位模糊与缺陷形态多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特征学习与模式识别层面的深度应用,推动衬砌状态感知进入智能化新阶段。未来需深化多源信息融合机制,构建轻量化高效强鲁棒性的现场在线识别模型,推动检测评估向主动预防转型,支撑基础设施长效安全服役与智慧维保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旭炜,凌同华,张亮,等.隧道衬砌结构小型不规则空洞试验与量化分析[J].交通科学与工程,2025,41(03):118-126.
[2]张旗,董阳阳,张立东,等.基于多帧多级处理的雷达信号分选方法[J].电讯技术,2024,64(11):1836-1843.
[3]耿同乐.电流反馈在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1):26-27.
[4]彭泽胄,郜洪民,胡伟东,等.杂波背景下多普勒测速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24,47(21):122-129.
[5]张弛.雷达信号实时处理系统及数据预处理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