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信息科技课堂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作者

秦红芳

长春市绿园区实验学校

引言: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承担着培养数字时代原住民核心素养的重任。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点割裂的技能训练为主,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应对真实场景中的复杂问题。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正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校园智能导览系统开发"项目为典型案例,系统剖析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科技课堂中的实施路径与多维育人成效。

一、项目设计: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

传统信息科技课程多聚焦于单一工具或技术原理的传授,例如孤立地讲解 Scratch 编程语法或传感器数据采集方式,导致学生虽能复现操作步骤,却难以洞察技术如何服务于真实需求。本项目以"校园智能导览系统开发"为载体,通过结构化任务设计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性问题解决实践。

在需求分析阶段,学生需跳出技术视角,以"用户代言人"身份开展实地调研。他们通过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收集新生关于校园导航的痛点数据;运用热力图工具可视化分析食堂、图书馆等场所的人流规律,提炼出"实时座位查询""错峰就餐引导"等核心需求。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更使其深刻理解"技术必须回应真实诉求"的设计原则。

技术整合环节突破学科界限,要求团队将物联网通信、移动端开发、硬件交互等多领域知识有机融合。例如在开发"智能指示牌"子系统时,学生需协同完成 Arduino 传感器数据采集、MQTT 协议通信、微信小程序界面渲染等任务,通过迭代调试解决数据延迟、设备兼容性等技术瓶颈,形成"端-管-云"一体化解决方案。

伦理考量环节则引导学生反思技术应用的边界。通过辩论"是否应采集用户位置轨迹""如何平衡功能丰富性与设备能耗"等议题,学生初步建立起数据主权保护、技术可持续发展等伦理框架,为其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奠定基础。最终提交的系列文档,既是项目成果的物化呈现,更是思维进阶的轨迹记录。

二、课堂实施:构建"做中学"的生态化学习场域

项目推进中,"双导师制"与"三阶段五环节"模型构建了"专业支撑 + 实践赋能"的协同机制。信息科技教师把控技术规范与资源整合,综合实践教师指导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通过每周联合教研确保目标精准落地。

启动阶段以沉浸式情境剧引发共鸣。通过还原新生迷路场景,学生快速代入"设计师"角色,运用"六顶思考帽"从技术、体验、成本等维度头脑风暴,筛选出如"动态人流热力图"等创新方案。该功能需硬件组部署传感器、编程组开发算法,自然催生跨组协作需求。

探究阶段采用"Jigsaw 拼图法"促进深度学习。技术小组完成专项攻关后,通过"专家轮岗"共享知识,每日"站会"以"3W"模式同步进度。面对通信干扰问题,双导师引导学生用示波器排查,最终通过加装屏蔽层解决,培养了工程化调试思维。

展示阶段注重社会价值转化。评审团从技术、创新、用户体验三维度评估,某团队的"无障碍导航模式"因帮助视障学生获最高分。项目结束后,3 组作品被部署至校园场景,这种"真实应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成就感。

三、评价创新:从单一结果评价到过程性成长档案

本项目构建的"三维九度"评价体系,以多维度、过程化的评价方式,精准刻画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成长图谱。

在知识维度,通过"技术日志"实现学习痕迹的可视化。学生需记录传感器参数调试过程、代码迭代版本等关键技术节点,教师据此评估其对物联网通信、编程逻辑等核心知识的掌握深度。例如,某小组在优化"智能指示牌"响应速度时,详细记录了从改变通信协议到调整数据包大小的6 次改进实验,完整呈现了知识迁移与技术优化的思维路径。

能力维度采用"同伴互评+专项奖励"的双重机制。通过定制化的"团队协作量表",学生从"任务分工合理性""冲突解决有效性"等 5 个指标进行互评,同时设立"最佳问题解决者""跨界创新奖"等非学术奖项,强化对沟通表达、领导力等软技能的激励。数据显示, 90% 的学生在项目结束后能清晰描述自身角色定位与协作贡献。

情感维度聚焦学习心态的动态演变。通过分析"学习反思日记",教师捕捉到学生从"畏惧编程错误"到"享受调试过程"的认知转变。如一名学生最初因代码报错产生挫败感,后在解决传感器数据延迟问题后写道:"每个bug都是通往成功的台阶。"这种评价方式让育人成效从隐性走向显性,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最终推动 85% 的学生在跨学科融合中实现从"知识接收"到"价值创造"的跃升。

四、教师成长:从教学实施者到课程设计师的蜕变

项目式学习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多维度的升级要求,学校构建的"三阶培训体系"为教师能力跃迁提供了系统性支持。

在理念内化阶段,通过沉浸式工作坊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定式。教师研读《PBL 黄金标准》等理论著作后,开展"如果我是学生"角色体验活动,模拟在项目推进中可能遇到的认知瓶颈。例如,当教师以"新生"身份尝试使用未完成的导览系统原型时,深刻理解了用户界面友好性对技术接受度的影响,这种换位思考促使后续设计任务时更注重真实场景的复杂性。

技能提升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术赋能。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的微课程聚焦"智能硬件开发""用户体验设计"等实践技能,教师通过完成"3 天速成Arduino 编程""72 小时小程序开发挑战"等任务,快速掌握项目所需技术工具。某教师在学习物联网通信协议时,通过调试智能指示牌的实时数据传输功能,不仅理解了MQTT 协议的工作原理,更积累了处理硬件兼容性问题的实战经验。

实践反思阶段建立"问题驱动"的改进机制。教师通过记录"项目复盘日志",将课堂生成性问题转化为教学资源。当学生提出"用蓝牙信标替代GPS定位"的创新方案时,教师不仅将其纳入后续课程设计,还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技术的精度、成本与适用场景。这种动态优化使项目主题从"技术实现"升维至"社会价值创造",如最终呈现的"无障碍导航方案",正是教师将学生创意与技术伦理思考融合的成果体现。

结束语:"校园智能导览系统开发"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项目式学习能有效破解信息科技课程"高阶思维培养不足""真实情境缺失"等痛点。当学生为优化导览路线反复调试算法,为提升界面友好度自学设计软件,为解决设备供电问题研究太阳能技术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与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路径,例如引入AI 助手提供个性化指导,或开发虚拟仿真平台降低硬件成本,让更多学生享受技术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丽,张新颖.基于初中信息科技课堂的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以“智能无人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06):54-57.

[2]袁继平 王璐 常青.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实践策略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16):29-32.

[3]阚慧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与实施[C]//2024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