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提高铁路工务普速线路维修质量的措施

作者

杜伟

乌鲁木齐铁路局奎屯工务段 新疆奎屯市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普速铁路承担的客货运输任务日益繁重,线路长期处于高强度运营状态,面临着自然环境侵蚀、列车荷载冲击等多重考验。线路设备的稳定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铁路运输整体效率的提升。在铁路运营过程中,工务线路维修是维持设备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工作。

2 铁路工务普速线路维修的

2.1 道岔及岔区线路维修

道岔是普速铁路线路中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关键的设备之一,承担着列车转向、变轨的重要任务,其性能直接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在实际运营中,道岔及岔区线路易出现多种病害:一是轨向衔接不良,道岔直线段方向不直、曲基本轨弯折尺寸偏差,导致列车通过时产生晃车;二是框架尺寸不稳定,轨枕爬行、道岔轨距调整块离缝或扭力矩不足,破坏道岔整体结构稳定性;三是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顶铁过严或离缝,以及胶垫压溃等问题,加剧了列车对道岔的冲击,严重时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此外,道岔及前后 100 米范围内的道床弹性一致性至关重要。若道床板结、翻浆,会导致道床弹性下降,进一步放大列车荷载对道岔的损害。

2.2 钢轨接头维修

钢轨接头是普速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由于轨面不连续,列车通过时会产生额外的行车阻力,长期承受冲击荷载后易出现多种病害。常见问题包括:一是低接头、空吊板,由于道床石碴磨损、杂质堆积导致道床弹性不足,接头处轨面下沉,列车通过时产生剧烈震动;二是轨缝异常,季节性温度变化易导致轨缝过大或形成瞎缝,高温时可能引发钢轨胀轨跑道,低温时则可能导致钢轨拉裂;三是轨面错牙、飞边,接头处受力不均,钢轨顶面出现高低差或边缘凸起,加速钢轨磨损,甚至引发夹板断裂。

钢轨接头的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线路的整体安全性,需定期检查轨缝尺寸、接头道床状态,及时开展接头焊补、打磨,更换失效夹板与螺栓,确保接头处轨面平顺、受力均匀,减少列车冲击带来的损害。

2.3 曲线线路维修

曲线线路是普速铁路维修的难点与重点,尤其是小半径曲线,受列车离心力作用,线路易出现变形、磨损等问题。曲线线路常见病害包括:一是圆曲线不圆顺、缓和曲线线型异常,导致列车通过时横向力增大,轨向偏差引发晃车;二是曲线头尾反弯、“鹅头”现象,破坏线路平顺性,加剧钢轨侧面磨耗;三是超高设置不合理,若超高过大或过小,会导致列车内外轮受力不均,不仅影响舒适性,还可能引发脱轨风险;四是竖曲线位置偏移,日常维修中若忽视竖曲线养护,易导致轨面高低差超标,列车通过时产生竖向震动。对于小半径曲线,由于钢轨磨损速率快,需加强涂油养护,减少钢轨侧面磨耗;同时定期测量曲线几何尺寸,及时进行拨正调整,控制轨距变化率在2‟以内,确保曲线线路的稳定性与平顺性。

3 提高铁路工务普速线路维修质量的措施

3.1 强化日常检修与重点养护结合

日常检修是预防线路病害、保障设备性能的基础,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构建常态化检修机制。一方面,制定精细化的日常维修计划,建立检修台账,将检修任务细化到季度、月、周、日,明确各时段的检修重点:春季重点检查冻害回落期线路几何尺寸变化,夏季关注道床翻浆与轨缝状态,秋季排查曲线线路变形,冬季监测冻害冻起情况。

另一方面,针对道岔、钢轨接头、曲线等重点部位,加大检修频次与养护力度。道岔区需每周检查一次尖轨密贴性、框架尺寸,每月开展一次道床清碴;钢轨接头需每半月测量一次轨缝,每月检查一次接头道床弹性;小半径曲线需每周检查一次轨距、超高,每季度进行一次钢轨涂油。通过日常检修与重点养护的结合,及时发现并处理线路病害,避免小问题发展为大隐患。

3.2 完善检测体系与技术升级

传统检测手段效率低、精度差,难以满足当前普速铁路高密度运营下的维修需求,需加快检测体系完善与技术升级。一是引入现代化检测设备,如轨道检查车(轨检车)、手持激光轨距仪、非接触式感应传感器等,实现线路几何尺寸的精准测量,提高检测效率与数据精度。轨检车可实现对正线线路的动态检测,及时发现隐蔽性病害;手持激光轨距仪则适用于道岔、曲线等复杂部位的静态检测,弥补轨检车检测盲区。

二是构建“大数据+检测”分析模式,将轨检车数据、人工检测数据、车载晃车数据等整合至数字化工务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识别线路病害发展规律。例如,对轨检车超限数据进行分类,标注紧急修、计划修位置,优先处理严A、A 类超限处所;对重复出现病害的路段进行专项分析,查找病害根源,制定针对性整治方案。

3.3 加强维修人员队伍建设

维修人员是线路维修工作的实施主体,其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维修质量。需从培训、管理、激励三方面入手,打造高素质维修队伍。

一是开展系统化培训,结合普速铁路线路维修需求,制定分层培训计划。二是完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维修人员岗位职责,建立“检查-维修-验收”闭环管理机制:检查人员负责线路病害排查与数据记录,维修人员根据检查结果开展整治,验收人员对维修质量进行复核,确保维修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将维修质量与薪酬、评优挂钩。对按时完成维修任务、维修质量达标的人员给予奖金奖励;对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提出有效改进建议的人员进行表彰;对维修质量不达标、敷衍了事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与考核问责。

3.4 推进信息化管理与技术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提升铁路工务维修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搭建工务维修信息化平台,实现维修任务的线上分配、进度跟踪与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探索“互联网+协同维修”模式,建立维修人员沟通交流平台。当现场遇到复杂病害时,维修人员可通过平台上传病害图片与数据,邀请技术专家远程指导;同时,维修人员可在平台分享维修经验,如道岔整治技巧、曲线拨正方法等,实现知识共享与技术互助。

3.5 健全安全管理与质量监督体系

安全管理与质量监督是保障维修工作规范开展的关键,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维修作业中的安全要求:维修前必须设置防护信号,电气化线路维修需严格执行停电作业流程,高空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防护设备。 二是强化维修质量监督,建立“班组自检-车间复检-段级抽检”三级验收机制:维修班组完成作业后,先进行自我检查;车间验收组在 7 日内对维修处所进行复核,重点检查道岔密贴性、钢轨接头平顺性等关键指标。 是加强维修材料 设备质量管理,严格把控材料采购、验收、使用环节:采购的钢轨、道岔、夹板等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提供质量合格证明;材料进场前需进行抽样检测,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

结论

普速铁路工务线路维修质量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性、稳定性与经济性,是铁路运营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构建“预防-检测-维修-监督”全链条管理体系,才能持续提升普速铁路工务线路维修质量,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我国铁路事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梓. 铁路普速线路维修周计划制定与实施研究[J].哈尔滨铁道科技,2025,(02):28-31.

[2]王康. 面向铁路线路维修的数字化智能分析软件研发与应用[J].铁路技术创新,2025,(01):106-113.

[3]郝振华,祁卫东. 北方铁路普速线路养护技术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5(0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