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姜晶丽

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市第四中学校 136100

一、引言

“欣赏·评述”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理解艺术内涵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审美判断、文化自信与批判思维的核心载体。2022 年版艺术课程标准强调,“欣赏·评述”需突破“单一作品讲解”模式,构建“感知—理解—评价—应用”的完整学习链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然而,当前多数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思考深度不足,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素养培育目标。因此,探索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优化路径,成为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局限,缺乏多元与关联

一方面,教学内容多集中于教材中的经典绘画、雕塑作品,如西方古典油画、中国古代山水画等,对现代艺术、民间美术、设计艺术等多元艺术形式涉及较少,导致学生艺术视野狭窄;另一方面,作品讲解多孤立进行,忽视作品与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生活实际的关联,学生难以理解艺术作品的深层价值,仅停留在“好看与否”的表层认知。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

当前“欣赏·评述”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解 + 图片展示”的模式:教师介绍作品作者、创作年代、技法特点,学生被动倾听、记忆。这种单向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性与探究性,学生难以主动参与作品分析与评述,不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更无法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与评述能力。

(三)评价方式形式化,缺乏过程性引导

“欣赏·评述”的评价多以课堂提问、课后简答题为主,评价标准侧重“是否记住作品知识点”,而非“能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与理性评述”。这种形式化评价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审美理解程度,也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表达,制约了评述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关联的内容体系

1.丰富艺术类型覆盖:打破“以传统绘画为主”的局限,引入现代主义绘画、装置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民间剪纸、传统泥塑等多元内容。例如,在“艺术与生活”主题教学中,同时展示梵高的《向日葵》与现代插画师的植物主题插画、民间艺人的秸秆画,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特点。

2.建立多维关联:将作品与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生活应用相结合。以赏析《清明上河图》为例,不仅讲解绘画技法,还通过播放宋代社会生活纪录片、展示宋代服饰与建筑图片,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宋代市井文化;同时结合“现代城市街景绘画”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时代生活的关联。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主动探究与表达

3.采用问题驱动探究法: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赏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不直接讲解作品主题,而是提出问题:“画面中哪些造型和色彩让你感受到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与什么有关?”鼓励学生结合查阅的历史资料(西班牙内战)自主分析,再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

4.运用情境体验法: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代入感。在“传统戏曲脸谱欣赏”教学中,让学生佩戴简化脸谱道具,模仿戏曲角色的神态动作,感受脸谱色彩(红表忠勇、白表奸诈)与角色性格的关联;之后开展“为自己设计个性脸谱”活动,将欣赏与创作结合,深化理解。

5.借助数字化工具:利用线上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例如,通过“720°全景美术馆”虚拟平台,让学生“走进”卢浮宫、故宫博物院,自主浏览感兴趣的作品;利用短视频平台收集民间艺人的创作过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创作的细节,为评述积累素材。

(三)完善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与多元化评价

6.推行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欣赏—思考—评述”全过程。通过“欣赏笔记”记录学生的观察要点与初步思考,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发言记录评估学生的探究深度,通过“评述手稿”分析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例如,要求学生在赏析后撰写简短评述,内容需包含“作品给我的感受—我注意到的细节—我的理解与疑问”,教师针对评述的逻辑性与独特性进行指导。

7.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在“班级艺术评述会”活动中,学生上台分享对某件作品的赏析观点,之后先进行自我评价(“我是否清晰表达了观点”),再由同伴提出补充建议(“如果能结合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会更全面”),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重点肯定独特的见解与表达亮点。

8.优化评价标准:制定“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评述表达”三维评价标准,其中“评述表达”侧重“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而非“答案正确”。对于有个性但不够完善的观点,如“我认为这幅画的色彩很杂乱,但这种杂乱让我感受到作者的烦躁情绪”,教师应先肯定其真实感受,再引导其结合作品背景进一步完善分析。

四、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优化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通过拓展多元关联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驱动与情境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构建过程性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又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表达欲望,最终实现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评述能力的协同提升,让“欣赏·评述”真正成为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