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赋能小学数学课堂精准教学的路径探索
邓莉
武汉市三店学校 430000
引言:传统小学数学课堂长期受限于时空维度,教师难以实时捕捉每个学生的思维轨迹,学生则在被动接受中逐渐丧失数学探究的热情。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并非通过教师传递获得,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产物。AI 技术的介入,通过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干预”的闭环系统,使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实时学习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的精准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重塑了数学课堂的生态,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技术赋能下焕发出生动的生命力。
一、AI 赋能精准教学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AI 赋能精准教学的核心理论及功能
AI 赋能精准教学的核心理论是认知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其核心功能在于构建智能闭环:通过数据采集全面追踪学习行为,智能分析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进而实现精准干预,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课堂“以学定教”提供技术支撑。
(二)AI 赋能精准教学的实践路径
AI 赋能精准教学的核心理论基于认知建构主义与教育数据挖掘。认知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建构的产物,AI 通过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支持学生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跃迁。教育数据挖掘则通过采集课堂互动、作业反馈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学生能力画像,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决策依据。
1. 课前学情诊断与资源适配
在《因数与倍数》单元,教师利用 AI 平台分析学生前测数据,发现35% 的学生混淆“因数”与“倍数”的数学定义与日常语言差异。AI 自动生成分层教学资源:对基础薄弱学生推送“12 是5 的2.4 倍”等生活实例辨析题;对学有余力者提供“通分与最小公倍数关联”的拓展探究任务。例如,学生追问“为什么要学习因数和倍数”时,AI 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其关联分数运算经验,生成“异分母分数加减需通分,通分依赖分母最小公倍数”的逻辑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 课中动态干预与思维可视化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教师使用DeepSeek 开发的3D 交互工具,学生拖拽虚拟立方体观察表面积变化。AI 实时分析操作轨迹,发现 20% 学生误认为“切割后表面积不变”,随即推送动态演示动画,清晰呈现新增切面的形状与面积计算过程。小组讨论环节,AI 记录学生语言交互数据,提炼“先分类计数再汇总”的共性策略,辅助教师优化课堂提问设计。
3. 课后个性化反馈与能力进阶
针对《折线统计图》单元,AI 根据学生课堂绘图错误生成变式练习:对数据标注错误者推送“气温波动分析”任务;对趋势判断偏差者提供“股票走势预测”案例。例如,学生绘制“厦门4 月30 日—5 月6 日气温”折线图时,AI 通过语音提示“请检查 5 月 3 日数据是否与天气预报一致”,培养其数据验证意识。期末测评显示,该班级统计图表解读正确率较传统教学提升28‰ 。
二、AI 赋能精准教学的实践成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AI 赋能精准教学成效显著。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借助AI 进行学情分析,发现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得数未约分,据此调整教学,将两课时合并,重点强化算理对比。实践后,班级期末测试中分数运算正确率从 72% 提升至 89‰ 。在《圆柱与圆锥》单元,教师利用AI 工具构建“搜索—总结—诊断—答疑—练习”学习闭环,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导图的比例从 35% 增至 82% ,空间观念类题目得分率提高 18‰ 。此外,
AI 设计的“计算大抽奖”游戏使课堂参与率达 100% ,课后个性化练习推送让学困生分数应用题正确率提升 27‰ 。案例显示,AI 工具辅助的班级平均分较传统教学高 12% ,印证了AI 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实效性。
三、AI 赋能精准教学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伦理:守护教育的温度
AI 技术虽能提升教学效率,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人机关系”凌驾于“人际关系”之上。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始终作为“情感纽带”与“价值观引导者”存在。
在《可能性》教学里,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 与人类教师辩论赛”。AI 率先凭借强大计算能力,从概率角度严谨剖析“抛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给出精确数据与严密逻辑,尽显技术理性。教师则讲述“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现实与认知的碰撞。在这 20 分钟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学生们积极提问。有学生问 AI:“如果硬币材质不均匀,你的计算还准吗?”AI 迅速给出不同材质影响概率的复杂计算模型。又有学生问教师:“那现实中怎么确定硬币是否均匀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际检测方法。通过这场“技术理性”与“人文智慧”的对话,学生们深刻认识到,AI 虽能精准计算概率,却无法像人类一样对不确定性进行哲学思考,为认知打开新视野。
(二)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师”
AI 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技术整合能力”与“高阶思维培育能力”。教师需从“教教材”转向“用技术教思维”,成为学习生态的设计者与促进者。
在开展《多边形的面积》“数学迷宫”项目教学前,针对教师开展了专项培训。培训聚焦于如何高效运用 AI 辅助教学,详细讲解 AI 提供的“思维脚手架”功能,让教师理解在不同难度多边形面积计算问题中,何时、以何种方式借助 AI 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避免直接告知答案。同时,培训教师解读系统生成的“思维类型报告”,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教师能快速依据报告精准识别学生解题策略的优缺点。此外,还指导教师根据报告设计差异化辅导方案,从“重复讲解”向“策略引导”转变,提升教师将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的教学设计水平,确保项目教学顺利推进。
四、结束语
AI 技术赋能小学数学精准教学,本质上是“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的深度融合。它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解放教师,让其从重复性劳动中抽身,专注于高阶思维培育与情感关怀;它不是要标准化教学,而是要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未来,随着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数学课堂或将突破物理边界,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理性与感性的“思维训练场”。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好奇、对真理的敬畏与对自我的超越,这才是AI 赋能教育的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翠.从错题到精准干预:AI 赋能的数学个性化学习[J].数学之友,2025(12).
[2]张文娟.技术赋能,思维可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 AI 辅助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 2024(22).
[3]邓小琴.数字化背景下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实践探索[J].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5(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