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陶保菊 赵媛媛

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 海南三亚 572000

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致病力强等特征,不仅威胁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给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1]。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强调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针对防控工作的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精细化的管控与动态评估,促进防控质量的持续改进[2]。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 例传染病患者进行研究,时间为2024 年6 月-2025 年7 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60 例患者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22-75 岁,平均年龄(48.62±12.35)岁;疾病类型:病毒性肝炎 18 例,肺结核15 例,细菌性痢疾12 例,其他15 例。实验组 60 例患者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21-76 岁,平均年龄( (49.15±11.87 )岁;疾病类型: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16 例,细菌性痢疾13 例,其他14 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传染病防控管理;实验组应用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具体包括:(1)组建全程质控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主治医生、护士、院感专员等共同组建全程质控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科室主任负责统筹规划与整体协调,护士长负责日常的管理与质量监督,其他成员负责各环节防控工作,同时做好数据收集与整理。(2)制定标准化的防控流程:以国家传染病防控相关规范为依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化的防控流程,包括患者入院评估、病原学检测、隔离防护、治疗护理、消毒灭菌、出院指导以及出院后的随访等,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操作内容、操作标准、责任人员和完成的时间限制。(3)强化环节质量控制:① 入院环节:质控小组成员核查入院患者的信息,询问流行病学史,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明确传染病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②检测环节:建立病原学检测绿色通道,明确检测申请、标本采集、运输及报告出具的时限要求,院感专员每日核查检测进度,确保检测的及时率;③隔离防护环节:定期检查医护人员及家属佩戴防护用品的规范性、隔离病房环境的合规性,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立即整改;④消毒灭菌环节:应用双人核对制度,对病房内的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消毒情况进行全程监督,记录消毒时间、消毒剂浓度和消毒效果。(4)完善质量评估与反馈机制:每周召开质控会议,总结分析防控工作各环节的质量数据,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限制责任人的整改时限,整改后进行跟踪复查。每月开展防控质量满意度调查,收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意见建议,作为优化防控流程的依据。(5)加强培训与考核:每月组织医护人员开展全程质控管理知识及标准化操作规范流程培训,通过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结合的方式提升小组成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使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 x2 检验。如果组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 P<0.05 表示。

2.1 防控质量指标 具体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的防控质量指标 (%)

2.2 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

具体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 , %)

3 讨论

全程质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专业的质控小组、制定标准化防控流程、明确各环节操作标准与责任主体,能够解决传统防控管理中存在的流程不清晰、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提升了防控工作的规范性与执行力[3]。此外,通过强化环节质量控制与完善闭环管理机制,能够对防控的各项工作进行动态的监测与持续改进,促进病原学检测及时率与隔离措施落实率的提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

综上所述,全程质控管理模式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新强,郝文军,王帅.全程质控管理 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25(10):68-70,78.

[2]邓锴,郭永超,于建平,等.健全重 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3):194-196

[3]汤传群.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监测管理效果[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2023(5):21-23.

[4]颜敏,刘家涛,杜秀霞.基于规范化流程管理的传染病防控流程构建与实施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25(1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