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小肝癌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罗安庆
涟水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江苏淮安 223400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与老龄化进程相关,近些年老年患者明显增多。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小肝癌的首选方法,但传统开腹手术需行较大腹部切口,创伤显著,术后疼痛剧烈且恢复周期长,对于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代偿功能减弱的老年患者而言,手术耐受性是一大挑战。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成熟,腹腔镜肝切除术凭借其独具的放大视野、精细解剖和精准操作优势,能够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肝组织,并显著减轻手术对机体的“打击”,尤其契合老年患者的生理特征与康复需求[1]。本文特分析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 60 例老年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分组:(1)对照组。30 例;男 21 例,女 9 例;年龄 50~70( 63.18±3.09 )岁。(2)观察组。30 例;男 9 例,女 11 例;年龄 50~70( 63.27±3.02 )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开腹肝切除术:取右肋缘下斜切口,逐层进腹。充分游离拟切除肝叶周围的韧带,予解剖性肝段切除或局部非解剖性切除。确认肿瘤位置及边界,阻断第一肝门,采用钳夹法离断肝实质,所遇管道系统逐一钳夹、离断并结扎。创面彻底止血,确认无胆汁漏,于肝创面旁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根,逐层关腹。
观察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于脐周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 12-14mmHg ),根据肿瘤位置采用不同的 Trocar 布局。首先腹腔镜探查全腹腔及肝脏表面,排除转移灶,同时确认肿瘤位置、大小、与重要血管关系及切缘。游离肝脏相关韧带,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或半肝血流阻断,应用能量平台离断肝实质,较粗的血管及胆管分支使用可吸收夹处理离断。切除的标本装入取物袋中完整取出。肝创面电凝或缝合止血,冲洗术野,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及胆汁漏,放置引流管一根,解除气腹,完成缝合。
1.3 观察指标
(1)客观缓解率。病灶和症状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病灶直径总和降幅超 50% 及以上,症状明显改善为部分缓解;病灶直径总和降幅在 50% 以下,症状有所好转为疾病稳定;病灶直径总和增幅超 25% 及以上或临床检查中发现新病灶,症状未改善为疾病进展[2]。
(2)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3)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28.0 对计量资料(
)与计数资料[n (% )]行 t 与 x2 检验, p<0.05 为对比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客观缓解率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显著更高( p<0.05 ),见表 1。
表 1 客观缓解率[n (% )]
2.2 手术指标

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显著更优(
),见表 2。
表 2 手术指标(
)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 p<0.05 ),见表 3。
表 3 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虽然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在肿瘤客观缓解率上相当,整体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腹腔镜肝切除术微创特性带来的围手术期获益更为突出。结合本研究结果具体分析: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得益于无需取较长切口、无需广泛分离组织获得清晰术野,借助腹腔镜的放大视野即可实现对肝内脉管结构的精细解剖和精准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创伤和不必要的误损伤[3];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时间指标更优也主要得益于腹腔镜的微创性,该术式能减小创伤、减轻疼痛、减少机体应激反应,易于老年患者接受、耐受,为患者术后尽快恢复打下基础;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原因主要与腹腔镜手术对腹壁创伤小,无需大面积游离腹腔韧带,极大减少对腹腔壁层腹膜的刺激和损伤,从而降低术后腹腔渗出,以及腹腔镜手术仅有数个微小孔,减少切口暴露和污染机会,同时精细操作和出血量控制也减少腹腔内积血和积液,消除潜在的感染温床,还有腹腔镜手术避免强力机械性牵拉,对膈肌和胸廓的干扰极小有关[4]。
综上所述,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小肝癌有效性与安全性俱佳,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松,刘建,刘彦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中远期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24,39(3):462-465,469.
[2]张建平,汪志伟,方宏才.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小肝癌的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23,24(3):39-43.
[3]孙莉,敬思懿.腹腔镜精准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4(2):231-235.
[4]朱惠刚,刘东升,贾楷桥.腹腔镜下精准肝切除术与常规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7):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