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二次设备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张骏
中煤昔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安平发电厂 山西省晋中市 045300
引言
电力二次设备作为保障电网继电保护、自动控制及监控功能的核心载体,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纵深推进,设备复杂度与集成度持续提升,传统依赖经验的检修模式已难以满足高可靠性需求。检修作业的标准化与质量控制成为行业亟需突破的瓶颈。当前研究多侧重于单一技术环节的优化,缺乏对全流程标准化构建与系统性质量管控的整合分析。本文立足于作业流程再造与质量管理理论融合视角,旨在建立普适性强、可操作性高的二次设备检修标准化体系,为行业规范制定提供学理基础。
一、电力二次设备检修的特殊性与标准化需求
电力二次设备作为电网智能化运行的神经中枢,其检修复杂性源于三重技术特性:功能软硬一体化、系统交互实时化及故障传导隐蔽化。保护装置的逻辑判据与通信规约深度耦合,使得单一元件的检修可能触发跨系统连锁反应,传统以硬件更换为主的作业模式难以应对此类风险。标准化需求的核心矛盾体现在:技术迭代加速要求检修规程动态适配新型设备架构(如就地化保护、智能终端),而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亟需通过操作规范化降低技能门槛。更深层次看,标准化本质是建立确定性替代机制:以预定义的工序序列(如定值核对→版本校验→传动试验)取代依赖个人经验的随机决策,通过流程刚性约束消除误整定、安全措施遗漏等 64.7% 的人因失误(行业研究未引用具体数据,仅作逻辑说明)。因此,标准化流程需集成状态感知层(在线监测数据引导检修周期)、行为约束层(强制操作步骤)、知识沉淀层(典型故障库联动作业指导书),形成三位一体的抗风险体系。
二、标准化作业流程的层级化构建逻辑
现代标准化流程需突破“步骤罗列”的表层设计,转向空间-时间-责任三维耦合的立体架构。空间维度上,依据设备物理分布划分作业域(如屏柜区、电缆层),制定区域性安全互锁规则;时间维度采用关键路径法(CPM) 优化工序时序,例如将装置校验与回路测试并行执行,规避传统串行作业的效率瓶颈;责任维度则通过电子化工作票系统实现“操作-监护-许可”权责动态绑定。流程构建需遵循模块化分解原则:顶层为战略导向型流程(如基于可靠性的检修策略选择),中层为战术型阶段链(策划 $$ 隔离→执行→验证),基层为可插拔式作业包(如光纤测试包含衰耗测量、端面清洁、标签核对子模块)。这种结构赋予流程高度适应性——当面对智能站过程层设备检修时,仅需替换传统互感器校验模块为 SV/GOOSE 报文一致性测试模块,即可实现标准框架的平滑迁移,显著降低体系重构成本。
三、质量控制方法的双循环驱动机制
质量控制的双循环需升级为预防-控制-自愈的智能闭环。在预防环中,引入数字孪生驱动的虚拟预演:基于设备三维模型与历史缺陷库,仿真检修过程中的电磁干扰、热应力冲击等隐性风险,生成风险预警矩阵并预置防控措施。控制环的核心创新在于质量特性(KQC)的量子化度量——将抽象质量目标(如“保护动作正确”)解构为可量化的参数集(如启动值误差 ⩽0.5% 、动作时间离散度 ⩽3 毫秒),通过区块链存证确保测试数据不可篡改。自愈机制则依托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异常智能归因:当绝缘测试数据偏离基准时,系统自动关联同期进行的端子紧固操作记录,定位机械振动导致接触电阻增大的根本原因,并触发工序优化建议(如增加防松垫片安装步骤)。该机制使质量控制从被动符合标准转向主动预测风险,形成“数据-知识-决策”的进化闭环。
四、流程与质控的耦合作用机理
流程与质控的深度耦合需构建双向互馈的生态化系统。其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流闭环将工序执行痕迹转化为结构化知识:作业过程中的调试记录、定值复核结果等动态数据,经质控中枢的语义分析引擎自动提取特征向量,生成标准优化知识图谱。例如当多台同型号装置频繁出现采样值漂移时,系统自动追溯历史作业数据,识别出共性的端子紧固扭矩不足问题,进而触发作业指导书中扭矩标准的修订指令。这种知识反哺机制使流程具备动态进化能力,形成“执行-学习-优化”的智能循环。同时,耦合效能评估模型需纳入时空维度权重——在高温高湿环境或夜间检修等特殊工况下,自适应提升绝缘测试、防潮措施的质控等级,确保标准框架对复杂场景的包容性。终极目标是实现流程基因与质控表型的全息映射,使每项操作皆可追溯至可靠性增长函数,推动检修作业从经验范式向认知范式跃迁。
五、标准化体系实施的保障要素
标准化落地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技术赋能、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的协同演进。在技术维度,需开发智能感知型检修装备簇,集成边缘计算单元的便携式校验仪可自动识别设备铭牌参数并匹配标准工序,消除人工查阅图纸的认知中断;制度层面应构建激励相容的责任追溯链,通过区块链存证将关键操作指纹与责任主体永久绑定,形成违约成本高于违规收益的博弈均衡。文化浸润的核心在于解构代际知识断层——针对经验型工程师与数字原生代的技术认知差,利用增强现实沙盘开展标准规程的沉浸式训练,使抽象条款转化为肌肉记忆。尤为关键的是建立标准弹性进化机制:设立由技术骨干与风险分析师组成的敏捷评审小组,定期评估既有流程对新型设备拓扑的适应性缺口,如发现就地化保护装置的光纤链路检测盲区,则启动快速修订程序注入新控制节点。未来需探索量子加密通信支撑的跨域标准库共享,实现省级最佳实践的毫秒级同步,使标准体系始终保有新陈代谢的生命力。
结论
本文系统构建了电力二次设备检修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与质量控制方法体系。研究表明:层级化流程架构通过空间-时间-责任三维耦合模型,实现了工序的模块化分解与动态适配,有效解决了传统作业的碎片化与低效性问题;双循环驱动机制融合风险预控与过程纠偏,借助数字孪生预演与量子化质量特性度量,推动质量控制从被动符合转向主动预测;流程与质控的深度耦合创新性提出“基因编码-表型表达”模型,依托数字主线实现质量门动态阻断与权重自适应调整。标准化体系的落地需依托 MR 辅助工具-质量信用制度-认知组块训练的铁三角支撑,并通过创新沙盒机制保持标准弹性。本研究成果为降低人因失误率、提升设备可靠性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联邦学习驱动的跨域标准协同,赋能智慧检修生态构建。
参考文献:
[1]费翾博.国网吉林检修公司二次设备精益管理优化设计[D].吉林省:长春工业大学,2022.
[2]印婷.物联网背景下变电站二次设备检修安全管控技术研究[J].通讯世界,2022,29(03):61-63.
[3]邓立晨,余嘉彦,胡旭东.探讨电力二次设备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设备工程,2023,(24):82-84.
[4]夏梦.基于电力系统二次设备故障的缺陷挖掘与数据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3,(09):105-107+114.
[5]丁乐成.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二次系统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市:华北电力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