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全过程咨询模式下土建造价精细化管理路径探究

作者

孟鹏杰

内蒙古黄河西部水业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引言

建筑行业的发展促使项目管理模式不断革新,全过程咨询模式应运而生。在此模式下,土建造价管理需向精细化方向迈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项目环境。传统土建造价管理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当下项目高效、精准管理的需求。全过程咨询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途径,但如何在该模式下实现土建造价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土建造价管理现存问题剖析

在全过程咨询模式下,土建造价管理各阶段本应形成有机整体,却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显著的割裂性。决策阶段作为项目起点,常因缺乏系统性调研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许多项目团队急于推进进度,仅依赖过往经验或粗略的市场数据进行投资估算,未能充分考量区域市场差异、技术迭代风险等关键要素。这种先天不足直接传导至设计阶段,设计师在缺乏明确造价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追求技术最优解而非经济合理性,导致设计概算频频突破投资估算。进入施工阶段后,进度管理与造价控制犹如两条并行的轨道,施工方为追赶工期盲目增加资源投入,却未同步评估成本增量,而造价管理人员因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干预,最终形成成本失控的恶性循环。

数据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土建造价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瓶颈。当前,数据采集仍以传统人工方式为主,造价人员需频繁穿梭于建材市场、施工现场,手工记录材料价格、工程量等关键数据。这种原始的采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抵御人为因素干扰——疲劳作业导致的错记、市场波动中的漏记,使数据真实性大打折扣。在数据处理环节,不同项目、不同参与方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部分设计单位采用国际标准计算工程量,而施工方仍沿用地方定额,数据格式与计算逻辑的差异,如同语言不通的沟通障碍,让数据整合分析举步维艰。

人才能力短板严重掣肘土建造价管理水平提升。随着建筑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迭代,传统造价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然而,部分从业人员仍停留在“套定额、算工程量”的初级阶段,对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等新兴领域缺乏深入理解,在面对复杂项目时,无法准确评估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成本变化。在全过程咨询模式下,造价管理需要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专业深度协同,但现实中,部分造价人员沟通协调能力不足,无法将技术语言转化为经济语言,导致跨专业协作时矛盾频发。

二、精细化管理路径构建

强化全过程协同需要构建全周期、立体化的管理架构。项目启动之初,应打破专业壁垒,组建由投资顾问、设计师、造价师、监理等核心成员构成的全过程咨询团队。团队组建时,需通过责任矩阵明确各成员在不同阶段的核心职责:投资顾问主导市场调研与风险预判,设计师负责技术方案落地,造价师把控经济合理性,监理则监督执行过程。建立“周例会 + 专题会”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在各专业间实时流通。在决策阶段,投资顾问与造价师需联合开展市场调研,通过走访供应商、分析行业趋势,编制涵盖风险预案的精准投资估算,并将其转化为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红线。设计阶段,设计师应在限额框架内开展工作,造价师则运用价值工程原理,从功能与成本的平衡角度,协助优化设计方案。施工阶段,施工单位需以进度计划为纲,合理调配资源,造价师则需深入现场,结合实际进度进行动态成本核算,一旦发现偏差,立即组织多方会诊,制定纠偏措施。

构建精准造价数据体系需从采集、处理、存储三个维度系统发力。在数据采集环节,引入物联网技术重塑传统模式:通过在施工现场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材料进场数据、设备运行状态;与建材电商平台建立数据接口,获取市场价格的动态波动。这种“线上 + 线下”的智能采集方式,可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数据处理方面,需建立全行业通用的数据标准,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价格编码体系,消除数据“方言”差异。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例如通过历史项目数据建模,预测不同设计方案的成本趋势,为造价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存储环节,采用“云端 + 本地”双备份策略,结合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与不可篡改,同时设置分级权限管理,确保数据访问安全可控,为造价管理打造坚实的数据基石。

提升人员专业能力需构建“培训 + 实践 + 激励”的闭环培养体系。企业应制定分层分类的培训计划,针对新手造价员,开展基础技能强化课程;对资深人员,则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政策法规、剖析前沿技术应用案例。鼓励员工参与外部培训与学术交流,拓宽行业视野。实践层面,通过模拟项目、真实案例复盘等方式,让员工在实战中积累经验。组织跨部门联合攻关,模拟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培养员工的系统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将专业能力提升与绩效考核、职业晋升挂钩,对考取行业资质、发表专业论文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表彰,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逐步打造一支既精通造价业务,又具备跨专业协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管理成效与展望

实施精细化管理路径后,土建造价管理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的质变。全过程协同机制的建立,有效消除了阶段间的信息壁垒与目标冲突。设计阶段的提前介入与造价约束,显著减少了后期因设计变更引发的成本追加,避免了资源浪费与工期延误。精准造价数据体系的落地,使造价管理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深度分析与市场趋势的精准预判,企业能够更合理地分配资金,提高投资回报率。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则为管理效能注入持久动力,跨专业协作的顺畅推进,使造价管理真正成为项目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为项目顺利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展望未来,建筑行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过程咨询模式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造价管理将实现智能算量、自动组价,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将构建透明可信的造价数据生态,有效防范数据篡改与合同纠纷。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普及,将为造价管理提供更直观的决策场景,实现从“平面计算”到“立体管控”的跨越。这些技术创新将推动土建造价精细化管理迈向更高水平,不仅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更将为整个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语

强化全过程协同、构建精准数据体系、提升人员专业能力,为全过程咨询模式下土建造价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路径,可消除阶段壁垒、夯实数据基础、增强管理效能,推动造价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控。未来,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深入应用,土建造价精细化管理将实现智能决策与立体管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明.全过程咨询模式下土建造价管理优化策略[J].建筑经济,2023,44(5):87-91.

[2]王丽.基于大数据的土建造价数据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4,38(2):102-106.

[3]张伟.提升土建造价人员专业素养的路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5,(10):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