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分析在高中信息技术微项目中的实践与应用探索

作者

李安琪

合肥北城中学 231131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正从“技能训练”向“素养培育”转型。粤教版教材以“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等模块为核心,强调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及数字化创新能力。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停留于理论层面,缺乏对数据价值的深度认知与实际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微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其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大数据分析融入高中信息技术微项目的理论依据

大数据分析以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关键价值为核心使命,其涵盖的数据采集、清洗、建模与可视化呈现流程,与粤教版教材“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块紧密呼应,为高中信息技术微项目设计筑牢了技术根基。以教材中“使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章节为例,常规教学多聚焦于基础表格操作,而拓展为“基于 Python 的校园消费数据分析”项目后,学生得以突破单一工具限制,借助编程实现数据自动化处理。这一转变不仅深化了对数据处理原理的理解,更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通用技术,为未来适应数字化社会需求埋下伏笔。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审视,微项目学习精准契合“最近发展区”理论。高中生虽已掌握基础信息技术操作,但面对复杂数据时,常因缺乏系统性方法而望而却步。教师通过将项目拆解为数据采集、清洗、分析与可视化等递进式任务,为学生搭建了可攀爬的“脚手架”。以“校园食堂餐饮偏好分析”项目为例,学生从设计问卷收集原始数据起步,逐步过渡到使用 Excel 或Python 清洗无效信息,最终通过 Tableau 将分析结果转化为直观图表。这一过程犹如拼图游戏,每完成一个环节,学生都能获得即时反馈,既增强了技术操作的熟练度,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思维,为解决更复杂的信息技术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粤教版教材框架下的微项目设计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项目主题贴近学生生活以激发探究热情。如结合教材“信息系统与社会”模块的“网络购物行为模式挖掘”项目,网购是高中生常见活动,分析自身网购数据会让他们有强烈参与感。能直观看到算法推荐机制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的存在,从而主动探索,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分层性原则依学生能力设基础与进阶任务,满足多样需求。在“校园空气质量监测”项目里,基础任务是全体学生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并上传云端,考查基础操作,为后续打基础;进阶任务则要求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空气质量趋势,需编程与数据分析思维,适合能力强者。如此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进步,实现共同提升。

跨学科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融合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城市交通拥堵分析”项目为例,定位拥堵路段需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理知识;分析成因要用数学建模处理交通流量等数据。最后综合分析提出优化方案,此过程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创新思维,助其适应未来复合型人才需求。

三、大数据分析微项目的实施路径——以“校园食堂餐饮偏好分析”为例

在“校园食堂菜品供应优化”数据分析项目中,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共同助力问题的解决与目标的达成。

项目启动阶段,教师以校园食堂排队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助数据分析优化食堂菜品供应,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探究欲望。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具体目标,即分析不同年级、性别学生对菜品的偏好差异,为食堂菜单调整提供依据,让后续工作有了清晰方向。

数据采集环节,学生多渠道发力。通过设计涵盖“口味偏好”“价格敏感度”等多维度的调查问卷,利用线上问卷星和线下访谈广泛收集数据,同时与食堂合作获取历史销售记录,形成丰富多元的数据集,为全面分析奠定基础。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时,学生运用 Python 的 Pandas 库,删除重复问卷、填充缺失值、统一菜品名称,将“红烧肉”与“东坡肉”合并为“红烧类”,确保数据质量。此过程结合教材“数据编码与校验”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数据质量重要性的认识。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阶段,基础分析用 Excel 计算各菜品平均销量和标准差,快速识别热门与冷门菜品;进阶分析借助 Python 的 Matplotlib 库绘制“年级 - 菜品偏好”热力图,精准发现高二学生偏好辣味、高三学生倾向清淡口味的特点;可视化呈现则使用 Tableau 制作交互式仪表盘,方便食堂管理员动态查看分析结果。

成果应用与反思环节,学生将分析报告提交食堂管理部门,部分建议被采纳,如增加辣味窗口、调整套餐价格。项目结束后,学生撰写反思日志,总结“数据清洗耗时过长”“可视化图表需简化”等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优化提供宝贵参考。

四、实践效果与挑战分析

在技术能力方面,通过项目实践,绝大多数学生成功掌握了 Python 基础语法以及 Pandas 库操作,能够熟练且独立地完成数据清洗任务。这一成果表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提升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维发展上,项目设置了对比环节,让学生将传统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如决策树分类)进行对比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领悟到“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而是学会运用数据和模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层面,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项目成果在校园科技节展出后获得师生一致好评,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数据隐私保护方面,部分学生担忧问卷涉及个人信息泄露。为此采用匿名编码制度,仅保留必要分析字段,在保障数据分析有效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教师技术储备不足时,组织校际教研活动,邀请高校专家开展 Python、Tableau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面对硬件资源限制,学校引入阿里云、腾讯云等免费教育资源,有效降低了技术门槛,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结束语:大数据分析为高中信息技术微项目教学开辟了新路径。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工具,更学会了用数据思维审视社会问题,实现了从“消费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将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结合,设计更具挑战性的跨学科项目;如何建立长效评价机制,全面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水平。唯有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未来数字公民的摇篮。

参考文献:

[1] 梁靖韵."微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师道, 2024(22).

[2] 翟亚兵.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年轻人,2019, No.015(15):210-210.

[3] 依不拉音?依沙克.浅谈大数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6(5):2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