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中国近代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

杨辉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运城中学理想分校 044000

引言

高中中国近代史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的关键载体,“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作为 1840—1919 年的主线,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理解。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虽以“时序+主题”编排该单元,但传统教学中,教师多聚焦“《南京条约》内容”“洋务派企业类型”等孤立知识点,学生虽能记忆史实,却无法解释“为何洋务运动失败后维新派转向制度变革”“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为何成为必然”等深层问题——这正是缺乏大概念统领导致的思维局限。大概念作为“串联学科知识的核心观念”,能将碎片化史实转化为“有逻辑的知识网络”。基于此,本文以“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单元为载体,探索大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地路径,助力核心素养目标实现。

一、大概念锚定:单元目标的结构化重构

大概念视域下的单元目标需突破“单一知识记忆”,转向“知识—能力—素养”的分层整合,且每一层级均需锚定部编版教材内容,确保目标可落地。

(一)知识目标:建立“危机—探索”对应体系

不再要求学生孤立记忆事件,而是结合部编版教材第 8-14 课内容,梳理“危机层级”与“探索方向”的关联:1840—1860 年“局部危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应“器物层探索”(洋务运动,教材第 10 课);1894—1901 年“深重危机”(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教材第 12 课)对应“制度层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教材第 12-13 课);1901—1919 年“转型危机”(清末新政失败、军阀割据,教材第 14 课)对应“思想层探索”(新文化运动)。通过该体系,学生能理解“探索升级是对危机深化的回应”。

(二)能力目标:依托史料培养历史解释力

以部编版教材史料为载体设计能力目标:能对比教材中《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第 8 课)与《马关条约》“允许设厂”(第 12 课)条款,分析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转变;能结合教材中“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第 10 课)与“维新派‘君主立宪’论述”(第 12 课),解释探索方向转变的根源。这些目标均以教材史料为依托,避免能力培养空泛化。

(三)素养目标:涵养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在“1840—1919 年”时空框架内,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是“不同阶级共同参与的救亡实践”(教材第 9-13 课),理解中华民族面对危机的坚韧精神,形成“以历史视角看待当代发展”的意识。

二、大概念落地:教学活动的探究式设计

教学活动需以大概念为线索,设计递进式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建构逻辑关联,避免教师单向讲授。

(一)活动 1:“危机—探索”关联图谱绘制

课前让学生结合部编版教材第 8-14 课,绘制“1840—1919 年关联图谱”,标注关键事件、危机表现(如主权丧失、经济侵略)及对应探索。课堂展示时,教师引导讨论:“对比 1842 年与 1895 年条约,危机在哪些方面‘升级’?”学生通过教材中“割地面积”“赔款数额”等史料,自主发现危机从“沿海局部”到“内地深入”的变化,为理解探索升级铺垫。

(二)活动 2:“救亡方案”史料辨析会

选取部编版教材中两类史料:甲方(洋务派)以“江南制造总局创办”“自强求富口号”(第 10课)为依据,论证“器物革新是救亡根本”;乙方(维新派)以《定国是诏》“改革官制、兴办学堂”(第 12 课)为依据,反驳“仅靠器物无法解决制度落后问题”。辩论后教师引导总结:两者均为救亡,但差异源于对“危机根源”的认知不同,进而理解探索从器物到制度的必然性。

(三)活动 3:辛亥革命后的“思想缺口”探究

结合部编版教材第 13 课“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与第 14 课“袁世凯复辟、尊孔复古”内容,设计任务:“辛亥革命实现了共和,为何 1915 年需掀起新文化运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复辟闹剧”“封建思想回潮”等内容,小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仅解决“制度问题”,未根除“思想封建残余”,需进一步思想革新,回扣大概念中“探索递进”的核心。

三、大概念导向:多元评价的立体化实施

评价需紧扣大概念,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关注史实掌握,更关注思维深度,且标准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

(一)过程性评价:探究档案袋记录

设计“单元探究档案袋”,收录学生的“关联图谱”“辨析会发言稿”“小组讨论记录”,评价标准细化为:1. 史料运用:是否准确引用教材中条约条款、人物主张;2. 逻辑关联:是否清晰建立“危机—探索”联系;3. 参与度:是否提出有价值观点(如指出洋务运动局限性)。教师每周反馈,及时调整教学。

(二)终结性评价:开放性任务检测

摒弃传统测试,设计任务:“结合部编版教材 1840—1919 年史实,撰写 800 字短文《救亡图存的‘变’与‘不变’》,需引用 3 处教材史料。”评价从三方面评分:史料准确性(如引用《马关条约》设厂条款、《临时约法》内容)、逻辑完整性(“变”指探索层级,“不变”指救亡目标)、解释深度(分析探索转变的根源),全面检测大概念理解程度。

结束语

大概念视域下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单元教学,核心是将部编版教材的碎片化史实,通过“目标—活动—评价”闭环整合为结构化知识体系。实践中,学生从“记忆史实”转向“分析逻辑”,真正成为“历史思维者”,这正是核心素养的落地体现。后续可进一步拓展大概念辐射范围,将该单元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衔接,引入近代报刊、人物书信等辅助史料,让教学更具深度与活力,助力学生形成宏观的中国近代史认知框架。

参考文献

[1] 张艳玲. 大概念统领下高中中国近代史单元教学设计——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为例[J]. 历史教学问题, 2024(02): 145-148.

[2] 黄岩磊.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实践——以“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单元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3(18): 32-35.

[3] 纪荣.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民族危机与应对”单元的大概念设计与反思[J]. 教学与管理, 2024(05): 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