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杨爱莲
云南省文山市第十一小学 663099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备受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的重任,还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调适能力。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如跑步、篮球、足球等,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身体机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帮助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两者融合,从身心两个维度发力,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理上的滋养与成长,实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例如,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面临身体的疲劳、运动的挫折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所传授的应对挫折、调节情绪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困难,保持积极的运动态度,进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
2.2 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够丰富课程的内涵与深度。传统体育教学往往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比如,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鼓励学生完成任务,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
2.3 助力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未来将面临各种复杂的压力和挑战。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有力支撑,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3.1 目标融合
在设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时,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应涵盖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升以及心理健康发展等多方面。例如,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一学期的篮球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篮球运球、传球、投篮技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面对挫折时的坚韧意志”。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应与体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如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运动焦虑问题,设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焦虑,掌握缓解运动焦虑的方法,增强运动自信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过明确融合后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也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中需要达成的身心发展目标。
3.2 内容融合
3.2.1 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教授体育技能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项目特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以长跑教学为例,长跑过程中学生会面临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当学生感到疲惫想要停下时,鼓励他们运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如告诉自己“我可以再坚持一会儿”,克服困难,完成长跑任务。同时,在长跑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如何调整心态,增强心理韧性。
3.2.2 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活动
设计一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体育活动,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例如,组织“情绪接力”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通过表情、动作等方式传递一种情绪,让其他小组成员猜测。通过这个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3.3 教学方法融合
3.3.1 运用情境教学法
创设具有一定心理挑战的体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心理素质。比如,在篮球比赛情境中,当学生所在队伍比分落后时,教师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鼓励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寻找反败为胜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在压力情境下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困难。
3.3.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完成体育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啦啦操创编任务时,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商讨啦啦操动作的设计、编排顺序以及展示方式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通过协商达成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4 评价体系融合
构建融合体育技能和心理健康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身心发展状况。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如运动项目的动作规范、技术掌握程度等,也涵盖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和心理发展的全面观察与分析;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变化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目标融合、内容融合、教学方法融合以及评价体系融合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能够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强身健体功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滋养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不断深化对两者融合的研究与探索,丰富融合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协同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探索高校体育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艾敬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光明网-2024.09.29.
[2]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有效策略 徐蓓莉;-《当代体育科技》-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