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创新策略研究
鲁梦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是地方文脉延续的重要空间。随着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消费升级,如何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科学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旅游开发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25 年《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提出了"文旅3.0"概念,强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引领,全面塑造文化IP 推动产业创新,充分发挥 AI 赋能驱动科技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从文化传承视角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导致历史风貌破坏和文化内涵流失;另一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文化标识和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科技应用表层化、社区参与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旨在系统探讨文化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创新策略,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2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内在关联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文化传承为旅游开发提供资源基础和特色内涵,旅游开发则为文化传承提供资金保障和传播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
2.1 文化传承对旅游开发的价值支撑
文化传承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和价值基础。首先,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如传统建筑、民俗活动、工艺美术、地方美食等,这些都是打造独特旅游体验的重要资源。例如,枣庄市台儿庄区渔灯巷文旅街区以有 500 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为主题,打造中国唯一以运河渔灯文化为特色的文旅街区,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其次,文化传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独特性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能够在同质化严重的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
2.2 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旅游开发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活化路径和经济支撑。一方面,通过旅游活动,传统文化得以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在与公众的互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全天百余场精彩演艺,将唐诗的意境从卷册文字中唤醒,生动跃于眼前,真正做到一步一诗、一景一韵,让游客仿若穿行于流动的诗歌画卷之中。另一方面,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文化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旅游收入可以用于街区的修复维护、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从而促进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3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
3.1 商业化过度与文化内涵流失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文化内涵的保护和传承。一些街区盲目引入商业元素,传统建筑被改造成商铺,本地居民被外来商户取代,历史氛围被商业氛围所淹没,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和"原真性"受损。这种过度商业化的开发模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却会使历史文化街区失去特色和吸引力,最终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3.2 同质化严重与特色缺失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同质化现象。许多街区缺乏对自身文化特色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盲目模仿成功案例,导致"千街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的文创商店、相似的小吃和纪念品、雷同的体验项目,使得游客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和记忆点。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降低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
3.3 科技应用表层化与体验深度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中。然而,许多街区的科技应用仍停留在表层层面,缺乏与文化内涵的深度融合。一些项目过于追求技术的新奇性,而忽视了内容的价值性和体验的深度性,导致技术应用与文化表达脱节,难以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如何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创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旅游体验,是当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面临的重要挑战。
3.4 社区参与不足与活态传承受阻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社区的参与。然而,在许多项目中,本地社区往往被边缘化,居民未能有效参与决策和利益分配过程。这种"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却忽视了居民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承者的重要作用,导致文化展示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难以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如何构建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让居民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主体和受益者,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4 文化传承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提出以下创新策略,以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1 深挖文化IP 价值,构建主题化叙事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主题化叙事,避免同质化竞争。首先,要对街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系统梳理,挖掘独特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形成鲜明的文化主题和定位。例如,安福县以"福文化"为魂,构建起"保护—活化—融合"的全链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投入 11.8 亿余元,实施"三年再现三千年"工程,让千年文化遗产"活起来"。其次,要围绕主题构建完整的叙事体系,通过空间布局、业态规划、体验设计等手段,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IP 和品牌形象。
在文化 IP 打造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可以通过与文化机构、设计师、艺术家的合作,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的创新性转化。例如,一些街区联合打造"运河文化"IP,推出联名文创产品,与本地农业合作开发"运河宴"特色餐饮,推动"文旅+农业"融合。
4.2 科技赋能文化体验,创新沉浸式业态模式
科技应用是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的重要手段,但要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表层应用,注重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和体验创新。一方面,可以运用 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文化展示和体验方式,使历史文化变得可感知、可互动。例如,通过全球首个8K 超高清第二现场分发平台同步播出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或沉浸于3A 级画质VR 作品《梦回圆明园》,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应用的场景化和叙事性,将技术融入文化语境和情感体验中,创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传播和消费时空,打破物理限制。例如,开发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街区的线上虚拟游览和互动;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建设智慧服务平台,提升游客体验和管理效率。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数智化赋能诗景交融的沉浸式体验,创新传统文化表达形式,让千年唐风焕发新"潮"。
4.3 完善保护传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传承体系是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要建立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与城市未来发展同规划、同建设、同推进。例如,安福县编制了《安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聘请国内一流团队制定《安福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明确三大古建筑"保护核心风貌、植入现代功能、激活文化业态"的总体定位。其次,要建立活态保护机制,坚持活化利用原则,通过"绣花式"微修缮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同步完善现代市政功能,实现"外观修旧如旧、内部设施更新"。
此外,还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专家支持的协同格局。枣庄市台儿庄区渔灯巷文旅街区建设中,坚持市场化导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跟进、全民参与"机制,推进多种资源空间整合和更新改造,实现了老旧街区向特色街区的高效转型。这种多方参与机制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4.4 提升主客共享水平,实现文旅融合赋能
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注重主客共享和社区赋能,避免成为单纯的旅游景点。一方面,要兼顾居民和游客的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环境,使街区既适合旅游观光,也适宜居住生活。例如,渔灯巷街区更新以提升区域人居环境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构建功能完善的"完整社区",通过增设城市书房、平价食堂及"回乡青年创业空间"等公益服务设施,有力补齐了公共服务短板。另一方面,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使其成为街区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增强文化传承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创新策略,提出深挖文化IP 价值、科技赋能文化体验、完善保护传承机制、提升主客共享水平等路径,旨在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并非对立关系, 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通过创新性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平衡,使历史文化街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将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表达,强调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突出社区参与和主客共享,趋向于建设活态的文化空间和宜居的生活空间。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区、游客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鲁梦(199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