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安徽省本科毕业生 “滞后就业”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作者

杨露露 赵蕊 马旭 程冬梅 范红玲 张飞艳

淮北理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本研究以安徽省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安徽省本科毕业生存在较为普遍的“滞后就业”现象。其原因多样,包括学生追求高学历、职业规划模糊、就业市场匹配度不足等,以及家庭经济、父母职业身份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等。个人需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就业市场,提升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等。营造良好就业氛围等;企业则应增加岗位供给,重视毕业生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提高招聘效率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从 2000 年的 12.5% 增长至 2023 年的 59.6% ,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202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 78.3% ,较疫情前的2019 年下降 7.3% 。值得注意的是,2023 届本科毕业生中约 19.8% 选择暂缓就业,即“滞后就业”,相比五年前的 12.4% 增长近 60% 。这些数据反映出大学生群体职业发展路径正发生深刻转变,从追求稳定与快速就业转向探索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模式。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滞后就业”描述的是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后,没有在短期内进入职场,而是选择推迟就业时间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愈发受到关注。许多毕业生将目光投向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暂时远离就业市场的喧嚣。

当前本科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未能同步,尤其是高质量岗位的供给不足。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 年本科毕业生规模达到 1158 万人,创历史新高,但许多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有限,导致毕业生不得不接受低匹配度的工作。

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未能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毕业生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目前市场上部分文科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被迫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科毕业生群体作为“滞后就业”现象的核心参与者,他们的就业经历、求职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对就业后的满意度与职业发展情况,是理解“滞后就业”现象最直接、最丰富的数据来源。

第四章安徽省本科毕业生“滞后就业”影响因素

4.1 职业规划模糊

调查报告显示,仅有 22.95% 的受访者表示已明确就业方向, 30.3% 的受访者有想法但尚未确定,而 31.06% 的受访者仍在思考中,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在职业规划上的普遍模糊性。

4.2 就业技能

尽管 62.8% 的受访者通过企业官网和招聘平台获取就业信息,但调查中仍有 33.18% 的毕业生表示实践经验匮乏。这一数据反映了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充分通过实训、项目或竞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

4.3 心理预期

调查显示,仅 20.42% 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能够成功获得理想工作完全有信心,而 11.63% 的受访者则完全没有信心。这种信心不足部分源于毕业生对薪资水平、工作环境及职业发展前景的过高期望。

第五章 安徽省本科毕业生“滞后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学生应积极参与实习、行业调研等活动以深化对职业市场的认知并逐步明确个人定位与发展路径。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对职业市场的深入了解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制定职业规划并减少“滞后就业”的风险。

本科高校应开设系统的职业规划课程,增设“数字化技能认证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实战项目库。邀请职业规划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本次研究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安徽省本科毕业生“滞后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具有多样性,本文突破传统研究框架,创新性地将社会关系网络和毕业生家庭因素等尚未被系统整合的社会层面要素加入分析,揭示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对毕业生就业决策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对安徽省就业服务体系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环节中存在的细微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为后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新的切入点与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昕,潘婧.论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时代报告,http://www.wanxiangqikan.com/wenxian/167189.html

[2]卫东,李淑玥.何丽“慢就业”的职业损失: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财经研究

[3]蒋承;张思思;.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趋势分析:2003—2017[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v.36;No.145(05).

[4]Ginzberg E•Ginsburg S•W• Axelrad S•& Herma J•L•Occupational Choice”An Approachto General Theory•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 ss 1951

[5]Super D•E•Vocational deveiopment:A Framefor Research[M]•NewY 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57(a)

[6]Schultz, T.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 Ec onomic Review, 51 (1), 1-17.

[7]Wayne, J.H., Grzywacz, J.G., Carlson, D.S., & Kacmar, K.M.(200 7).Work-family conflict and employee well-being: An examination of wor k -family facilitation as a mediator and moderator.Journal of Vocational Be havior, 71 (3), 490-505.

[8]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挑战及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

1 杨露露(2004 年 6 月-)女,汉,安徽阜阳人,大学本科,淮北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 赵蕊(2004 年 10 月-)女,汉,安徽滁州人,大学本科,淮北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 马旭(2003 年1 月-)男,汉,安徽亳州人,大学本科,淮北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 程冬梅(2003 年 10 月-)女,汉,安徽安庆人,大学本科,淮北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学。5 范红玲(2006 年 5 月-)女,汉,安徽六安人,大学本科,淮北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6 张飞艳(2002 年 8 月-)女,汉,安徽阜阳人,大学本科,淮北理工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