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耦合逻辑与路径

作者

高晗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技术技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通过梳理政策导向,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在优质生源选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及毕业生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采取优化措施。再通过借鉴国内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完善优质生源选拔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强化就业服务保障以及完善毕业生持续发展支持体系,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对国家重点战略和区域相关产业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1 新质生产力概述

新质生产力是随着时代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是在科技实现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发生深度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催生出来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把创新当作主导力量,挣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生产力发展路径的限制,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点,与新发展理念十分契合。从内涵方面而言,新质生产力把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它们优化组合的跃升当作基本内核,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作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在科技、管理、制度等各个层面都有体现,是凭借持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来提升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高附加值致使其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利润空间领域,推动产业结构朝着高端化方向迈进,绿色环保特性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达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融合性突出各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使产业链得到延伸与升级,形成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2.1 完善优质生源选拔机制

学校应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合理布局招生专业与规模,重点向紧缺型技术技能领域倾斜,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报考。通过与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合作,设立优质生源培养基地。完善招生考核办法,突破传统招考形式,探索多维度评价方式,将实践能力测试、创新能力评估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精准选拔出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各阶段人才培养有效衔接,让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贯通式升学通道。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第一,倡导教师主动参与继续教育及培训项目,经由参加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课程以及行业交流活动等手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前沿技术能力与教育教学理念,以顺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二,开辟校企合作的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与到实际项目研发和生产实践中,积攒实践活动经验,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以及企业实际需求,从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及目标针对性。

2.3 完善课程体系,促进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合

现阶段,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普遍“重技能、轻素质”,素质类课程未能与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使得部分学生虽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但在沟通表达、团队协作、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对此,高职院校应将素养类课程系统纳入整体教学安排,构建通识素质与专业技能一体化发展的课程架构,推动职业能力训练与综合素质培育深度融合,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素质养成”的协调统一。

2.4 深化产业合作,构建高效就业工作模式

借助共同体搭建的平台,高职院校可更为精准地知晓产业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作出调整,使得教育更加契合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引入数智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得以应用,实现了对参与主体需求的动态分析,让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可更为精准地把握市场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促进产教融合资源供给模式实现优化与增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各省要充分发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强化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横向协同合作,推动就业工作逐步展开,构建高效协同的就业工作模式应从多个层面给予细化和落实。建立定期调度评估机制,全面梳理和分析各地区、各部门的就业工作状况,借助定期召开会议、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组织相关人员汇报本地的就业工作进展,以此了解各自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让各项工作可有序推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择业机会。

结语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意义重大。通过更新育人理念、优化专业布局、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维度策略,高职院校能更好地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未来,高职院校需持续探索,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彭聪 .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数字化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J]. 物流科技 ,2024,47(08):179-181.

[2] 杭菊 . 系统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协同培养研究 [J]. 中国高校科技 ,2024(02):114-118.

[3] 唐海峰 . 市政多功能智慧路灯的技术融合与效益分析 [J]. 中国照明电器 ,2024,(07):55-57.

[4] 张明宇 , 李刚 . 基于形态仿生理论的地域性智慧路灯设计 [J].设计 ,2024,37(13):111-113.

[5] 陈红军 , 陈馨贻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路灯监控系统故障预警与维护管理 [J]. 灯与照明 ,2024,48(02):34-37.

本文系吉林省白山市哲学社会科学智库课题《高职院校赋能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 2024BSSKZKKTYB20)的阶段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