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语文课堂新结构中" 探—悟—用一迁" 的实施路径

作者

梅彩华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高级中学 214441

引言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逐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课堂的构建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给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机会,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结合 " 探—悟—用一迁" 的实施路径,构建高效合理的实践语文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一、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在构建实践语文课堂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借助问题创设探究情境,驱动学生探究文本内涵。以人教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教学为例,本篇诗歌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体现作者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结合诗歌情感,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链,问题1:诗歌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怎样的经历?问题 2: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与态度?问题 3:诗歌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布置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学生分为均匀的探究小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氓》这首诗歌,尝试回答问题链。在学生探究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当关注每小组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探究成果分享出来。比如,A 小组生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甜蜜的恋爱生活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抛弃的故事。生2:诗歌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了痴情专一、善解人意、勤劳聪慧的女子形象以及随心所欲、虐待妇女的负心汉形象。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带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究诗歌。教师:“同学们,虽然这首诗歌创作于上古时期,但是女子的情变经历及故事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你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本首诗歌的内涵?”提问完毕后,教师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并发言。比如,生 3:我认为本首诗歌中主人公的经历体现了妇女被压迫的不平等地位,由此可见,现代社会追求男女平等十分必要。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深入体悟文本

全新编撰的教材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内涵,在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新结构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多维度深入解读文本,分析文本语言,加强学生对文本情感与内涵的理解。以人教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 正传》教学为例,《阿Q 正传》作为鲁迅先生的中篇小说,主要描述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畸形的中国人,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及人物面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情节与主人公入手分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文章主人公阿Q、赵老太爷以及“假洋鬼子”等直观呈现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朗读关于这些人物的片段,尝试领悟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将自己的看法分享到课堂中。比如,生1:阿Q 作为文章的主要人物,一贫如洗,无家无业,热衷于精神胜利法,一面讥笑未庄人,一面又鄙薄城里人,体现其落后思想。生 2:赵老太爷作为未庄最有权势的人,反对革命,讨厌假洋鬼子,体现出其封建腐朽的思想。生 3:“假洋鬼子”虽然是读书人,但从骨子里仍带有统治阶级的优越感,看不起劳动人民,自私自利。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普及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以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再结合真实社会情况鉴赏分析《阿Q 正传》,体会出鲁迅在小说中寄托的思想文化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三、开展实践应用

在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新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体悟文本,还要结合教材知识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仍以人教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 Q 正传》教学为例,当学生大致掌握本篇文章思想文化内涵后,教师可以设计讨论会,引导学生针对文章主人公阿Q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阿 Q 一贫如洗,经常采用精神胜利法,最终落得凄惨的结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你们认为怎样能改变阿 Q的结局呢?除此之外,你们认为阿Q 所代表的是当时社会的哪些人物,这些人物普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讨论内容布置完毕后,教师便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学生通过代入角色与细读文本等方式开展实践,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开展实践应用,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与生活的内在关联。

四、拓展迁移创新

为了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实践课堂,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迁移创新。比如,在《阿 Q 正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阅读《阿 Q 正传》全篇小说的任务,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小说主人公,分析小说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包括《朝花夕拾》《野草》等等,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特色,尝试说说鲁迅先生所创作品的文学价值。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或社交媒体关注每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指点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分享任务成果的机会。比如,生1:《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批判精神胜利法。剖析了当时社会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通过拓展迁移创新,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探—悟—用—迁”课堂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深入体悟文本、开展实践应用、拓展迁移创新等策略,能够打造高中语文课堂新结构,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综合素质。未来,教师仍需深入探索新课标理念与“探—悟—用—迁”课堂的融合,积极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泽梅. 优化高中语文课堂结构的实践尝试[J]. 广西教育,2017,(0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