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张梓琪

新泰市果都镇初级中学 271204

引言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复杂,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但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薄弱,容易出现焦虑、叛逆、孤独等问题。与此同时,来自学业、家庭和同伴交往的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与有效疏导,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以及未来发展。班主任作为最接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校在制度建设和课程设置上逐步加强,但在实际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专业力量不足、形式单一、效果有限等问题。如何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与日常教育实践,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初中教育的现实情况,从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出发,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有效方法,旨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成因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等方面。首先,学业压力是最普遍的心理困扰。初中学习任务加重,学生需要面对频繁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容易产生焦虑、紧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其次,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困扰学生的重要因素。青春期学生对同伴关系高度敏感,若在人际交往中遭遇排斥或冲突,极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再次,自我认知偏差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要么盲目自信,要么过度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态度。最后,情绪管理不足也是常见问题,部分学生因缺乏调适能力,在面对挫折和矛盾时容易冲动,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二、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既是发现者,又是干预者和引导者。首先,班主任是心理问题的敏锐观察者。由于长期与学生接触,班主任能够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同伴交往等方面及时捕捉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其次,班主任是心理教育的实践者。虽然学校通常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学生日常心理问题更多是由班主任发现并初步处理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和疏导能力。再次,班主任是师生关系的维护者。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中,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温暖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信任的环境中愿意倾诉和表达。其次,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积极的班级口号、丰富的集体活动、合理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安全感。再次,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沙龙、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与自我调适能力。此外,要注重个别辅导。

四、家校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避免过度施压或漠不关心,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亲子沟通方法。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家长微信群等多种渠道,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收集家庭教育信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家校合作还可以通过联合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亲子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系统的保障。班主任应推动学校在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如定期开展心理测评、设立心理辅导档案、建立危机干预机制等。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学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此外,还应借助社会资源,整合社区、医院、心理咨询机构等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学习小组、朋辈互助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和相互支持,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文化氛围。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持续性和系统性,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结论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既要敏锐观察学生心理状态,又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疏导和引导。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班级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以及构建长效机制,班主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未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理念更新、专业支持和资源整合等方面不断探索,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迎雪 . 初中班主任管理策略与实践的深度剖析 [N]. 重庆科技报 ,2025-07-15(005).

[2] 朱小勤 . 色彩心理学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J]. 色彩 ,2025,(05):182-184.

[3] 王兴国 . 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9):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