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与优化
甘林
四川省中江县联合镇中心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法治意识启蒙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培根铸魂重要使命。然而,受制于农村地区特殊的教育生态,道德与法治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如何创新适合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小班化特点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面临多重困境,这些困境既包括外部条件限制,也涉及内在认知偏差,共同构成了制约课程发展的系统性障碍。深入分析这些现状问题,是探寻有效解决路径的前提基础。
第一,师资结构性短缺与专业性不足是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的首要挑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比例极低。这些兼任教师专业能力相对不足,对课程的理解流于表面,教学手段不多,课堂效果不佳。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农村教师价值导向偏差,将道德与法治视为“副科”,占用该课程进行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学。
第二,课程地位边缘化与评价机制缺失构成了制约课程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在农村教育生态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长期处于学校课程体系的末端,学校管理层重视不够,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质量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这种导向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理念,也造成了农村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结构性失衡。
第三,教学资源匮乏与方法陈旧限制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教师因为教学资源和个人能力限制,较多依赖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实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四,学生认知偏差与学习动力不足反映了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困境。受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大多只关注语文、数学等统考科目成绩,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态度消极,这种认知偏差与众多农村家长“跳出农门”的传统教育观念密切相关。
二、乡土资源整合与教学模式创新
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生产生活场景等,都是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独特教育资源。通过创造性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乡土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不仅可以弥补硬件设施的不足,还能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的亲切感和实效性。
第一,乡土情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同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宝贵素材,例如: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等涉及家乡认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不仅能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在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建立起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与归属感,强化家国情怀的培养。与属地党政携手,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开展“乡贤进课堂”活动,邀请村中老党员忆苦思甜、致富带头人分享励志经历,能够利用本土人物故事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加强文化传承。
第二,实践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单纯的知识灌输难以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农村小学可以立足本地资源,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村舍祠堂,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通过真实任务和亲身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向行为习惯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第三,信息技术与乡土资源的融合创新。尽管农村地区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相对落后,但合理利用有限的信息技术手段,仍然能够显著提升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无法直接观察的沧海桑田变迁、历史人物事件等生动再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农村发展变化时,教师可以通过新旧照片对比、数据图表展示等方式,将抽象的发展成就形象化。
乡土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用,本质上是将农村教育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过程。通过深入挖掘和创造性利用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弥补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还能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机制改革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支撑和科学评价机制的引导。当前农村地区该课程师资力量薄弱、评价体系不健全的状况,严重制约了课程的有效实施。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从教师培养、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及评价改革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支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专职教师配备与兼职教师专业化是改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师资状况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各级教科研机构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组织的学科培训越来越丰富、充实,这是好事。作为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积极开展校内学科教研和教师研修,培养更多优秀的兼职教师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从传统的填鸭式向互动式、启发式转变。教师应当多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情感体验。在农村生源断崖式减少、小班化特征明显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实质性收获。
第三,情境创设与体验式学习。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农村环境中的真实场景和典型案例,创设贴近学生经验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丰富情境创设的手段,如在学习《我是一张纸》时,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来演示造纸过程,帮助学生感受树木变成纸张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的习惯。
综合来看,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多维度的,既有外部资源条件的限制,也有内在观念认知的偏差,还有制度评价机制的缺失。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彼此强化,构成了制约课程发展的复杂网络。我们需要采取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策略,从师资建设、评价改革、资源开发和观念转变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成功破局,有效提升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