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智” 理班级, “慧”心育人

作者

黄惠嫒

连平县高莞中学 517132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德育内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处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上有着更强的独立思考意愿和个性化的理解,在心理、认知以及生活体验上,呈现出许多新变化与新需求。而对许多初中班主任来说,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由于他们习惯沿用传统的德育框架,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理论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因此也往往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困境。这种单纯依靠说教式、灌输式的德育内容,不仅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班主任教师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触及学生内心,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于自身。

(二)德育工作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中,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体验,才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然而当前不少班主任仍习惯传统单一的形式,以直接的说教形式开展德育工作。这些形式往往停留在单向信息传递层面,既缺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这就导致德育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使得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育人实效大打折扣。

(三)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较少

在初中各项德育工作的进行中,班主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班主任由于日常教学管理事务繁杂,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纪律、成绩等的内容,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关注,也很少有情感上的沟通。这种单向的管理式互动模式,使得学生在面对班主任时,更多表现出被动服从的状态,很少主动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困惑。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容易形成心理隔阂,班主任也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德育工作也因此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品德养成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初中班主任想要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工作,就要从班级物理环境与人文氛围两方面,做好班级文化氛围的创建。一方面,在物理环境的打造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教室的布置,比如设立图书角、荣誉墙、绿植区等,让教室成为充满生机与文化气息的空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而另一方面,在人文氛围营造方面,班主任应倡导尊重、包容、互助的班级风气,例如在班规的制定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大家认可的行为准则。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树立榜样,通过宣传身边同学的好人好事,用真实的案例感染和带动其他学生,让积极向上的品德在班级中自然传递,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让这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通过课堂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从而进一步深化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

(二)结合文化课教学与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与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这也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但要打破以往德育工作的封闭模式,充分利用校园教育外的其他手段,还要注重与各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德育元素巧妙渗透到其他文化课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道德熏陶。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道法学科,将其与德育教育密切关联起来,以此融入德育工作。以“理解权利与义务”这一课为例,在讲解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结合校园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班级卫生值日、课堂发言秩序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权利的行使,如何与集体义务相统一。从而让学生在分析具体情境的过程中,理解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树立责任意识。

而在家校合作方面,班主任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校园公众号和线上交流群等渠道,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思想动态和品德表现,同时也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和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与家长共同探讨德育方法,统一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基础作用,让家长成为德育工作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为落实“双减”背景下的教学要求,班主任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并在此过程中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例如对于一些常与他人发生矛盾的学生,班主任教师可以先通过日常观察和耐心交谈,了解其矛盾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性格冲动、沟通方式不当,还是家庭环境影响等。然后针对性地引导,比如在主题班会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这类学生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沟通方式,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主动创造轻松的交流机会,比如利用课间一起散步、参与他们感兴趣的小组活动等,鼓励他们逐步敞开心扉,同时发现并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其建立自信心,让德育教育更贴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奏和需求。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中,为践行“双减”政策的全面育人要求,教师们既要整合本班学生的具体问题,也要积极探索创新的德育路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始终保持教育的热情与智慧,不断反思和优化工作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鹏杰 . 初中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11):93-94.

[2] 张萍 .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分析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5,(09):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