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探究

作者

周芳

淮南市八公山区第五中学

引言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思维训练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至关重要。课堂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效率,更关乎其学习兴趣与长期学习动力。研究表明,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消极的环境则可能导致学习倦怠。因此,深入分析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对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一)课堂氛围的激励作用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更专注于知识探索。教师通过组织趣味数学活动、设置奖励机制等方式,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例如,在小组竞赛中,学生因合作完成任务而获得的集体荣誉感,能显著提升其学习热情。此外,教师以鼓励代替批评的教学态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设计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常使小学生感到枯燥。教师通过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实例结合(如用购物场景解释加减法),或运用多媒体工具(如动画演示几何图形变化),可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生动的课堂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其通过具象化理解掌握抽象知识,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师生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互动式课堂通过提问、讨论与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并参与知识建构。例如,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既能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又能增强课堂参与感。而且,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并给予反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巩固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

激励式评价通过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努力,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教师可采用“进步之星”“创意奖”等多样化评价方式,避免单一分数评价带来的挫败感。例如,对解题思路独特的学生给予表扬,可强化其创新思维;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提出建设性建议,能帮助其明确改进方向。

二、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教学资源体系

教师在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时,应当注重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体系,通过将传统教材、实体教具与现代数字资源有机结合,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多感官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资源整合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其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当学生能够通过看、听、摸、做等多种方式接触数学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自然提升,知识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将资源整合作为重要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的多感官学习体验,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1. 传统资源

在传统资源方面,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和教学逻辑,同时配合使用实体教具如几何模型、计算卡片等。这些实物教具能够让学生通过触觉体验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让学生亲手触摸不同形状的模型,感受其棱角、曲面的差异。不光如此,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简易的动手操作活动,如用纸条制作分数模型,让学生在折叠过程中直观理解等分概念。

2. 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的运用则需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动态几何软件,像 GeoGebra 能够将抽象的几何变换过程可视化,通过拖动图形顶点观察对应边角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数学游戏类 APP,如“数学王国”等,可以将枯燥的计算练习转化为闯关游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计算能力。再者,在线教育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和互动练习,教师可以精选优质资源推荐给学生,实现课内外学习的无缝衔接。

(二)实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在小学数学课堂环境创设过程中,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策略。教师应当基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了解,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发展层和拓展层,精心设计差异化的教学任务,并配套相应的指导方案,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适切的发展。

1. 基础层

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基础层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小步子教学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步骤,通过“一对一”或小组辅导的方式,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在教授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切分蛋糕、分配糖果等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

2. 发展层

对于中等水平的发展层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发现”的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先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再引导他们探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和反馈,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

3. 拓展层

对于学有余力的拓展层学生,教师应当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探究任务,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项目,如设计校园平面图并计算各区域的面积比例,或者研究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制作数学小报等。这类任务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支持作为课堂环境的重要延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业表现。对此,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和提供专业的指导策略,帮助家长构建科学有效的家庭数学学习支持系统。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专题家长会,详细介绍当前阶段的数学学习重点;建立家校联系本,记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创建班级微信群,分享实用的家庭数学活动建议等。另外,在指导家长时,教师要特别强调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数学氛围,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分数和排名,而是要多关注孩子的思维过程和进步,避免向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呈正相关关系。通过整合资源、分层教学、个性化指导及协同育人等策略,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知识掌握水平。展望未来,教师应持续优化课堂环境,结合学生需求与教育技术,构建更具活力与实效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章磊 .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J]. 小学科学,2015(12):133.

[2] 刘绍辉 .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J]. 小小说月刊(综合),2022(9):0106-0108.

[3]黄飞艳.小学数学课堂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J].才智,2019(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