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高效愉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境
李丽丽
榆中县八门寺小学 甘肃 730114
引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教学应注重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建构物理概念与规律,发展科学思维”[1]。当前初中物理课堂中,部分教师仍以单向讲授为核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生活经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难以实现“高效学习”与“愉悦体验”的统一。本文拟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境的现状与需求出发,探讨高效愉悦课堂的核心要素,提出具体实践策略,旨在为教师优化课堂环境、提升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以生活场景为载体,设计情境化教学活动
以生活场景为载体设计情境化教学活动,需遵循“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应用拓展”的流程,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 [2]。例如“压强”知识点教学,首先选取“厨房中的物理”场景导入:“同学们,用针管吸药水时,拉动活塞就能把药水吸上来;用菜刀切菜时,刀刃越锋利越容易切开——这些日常现象背后藏着什么物理规律?”通过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好奇,自然引入“压强”概念。其次,围绕“压力与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设计问题探究:“为什么针管能吸药水?为什么刀刃锋利更容易切菜?”引导学生提出“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的猜想。接着,组织学生用海绵、砝码、小桌做实验:将小桌正放在海绵上,观察凹陷程度;再在小桌上放砝码(增大压力),观察凹陷程度变化;最后将小桌倒放(增大受力面积),观察凹陷程度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压强大小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最后应用拓展。
二、以问题探究为线索,构建互动式学习流程
以问题探究为线索构建互动式学习流程,需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总结归纳—应用迁移”的逻辑,通过有梯度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大气压强”教学,首先提出贴近生活的问题:“为什么钢笔能吸墨水?”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可能是大气有压力。”接着用覆杯实验(杯子装满水,盖上纸片,倒置后纸片不掉)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大气压强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猜想:“可能与海拔高度有关?”“可能与温度有关?”然后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深化与应用。
三、以多元评价为导向,完善激励性反馈机制
以多元评价为导向完善激励性反馈机制,需涵盖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内容维度,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突出个性化与激励性。知识掌握评价包括概念理解、公式应用;实验技能评价包括操作规范性、数据处理;合作能力评价包括分工协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评价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过程性评价可采用课堂表现积分、实验记录手册;总结性评价可采用单元测试、项目成果。
结语
本文研究表明,创设高效愉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境,需以情境化、互动式、激励性为核心要素,通过生活场景连接物理与生活、问题探究促进主动参与、多元评价强化成就感,这一结论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策略能有效化解物理抽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率,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培兴 .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14):209-211.
[2] 张有东 . 科学素养下的初中物理实践探究——以科梦课堂教学模式为例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5,(09):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