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中段家国情怀教育的作业创新与实践研究
郝楠
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
“双减”教学政策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优化学生的课后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教学功能,结合教材中包含的大量家国情怀素材,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同时第二学段正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着重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增强学生对家国与民族的归属感,让学生在作业学习中获取真实的感性体验,形成实践育人的作业教学目标。
一、设计自主阅读作业,了解家国情感
教师应当立足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挖掘教材文本中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元素,带领学生对整理归纳文章主题,让学生挖掘文章中的精神内涵。然后教师应推送相应的自主阅读文章,设计家国主题阅读学习作业,引导学生了解孝亲敬长与忧国忧民等思想,感受不同作者笔下家与国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应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涉及自主阅读作业时,应当强调文本内容的趣味性与层次性,避免枯燥说教式的文本,注重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建立阅读手账、思维导图,积极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促进学生把握作者所展露的情感观点。
例如,教师围绕《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生动情感,体会诗人所展现出的高贵品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广泛阅读与爱国主义情感相关的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背景下诗人所展现出的不同精神气概与品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诗人不曾因遭贬低而改变自身,报效国家的志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典诗歌的热爱,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中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
二、设计生活实践作业,体会国家真谛
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局限于家庭、学校与社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汲取教育元素,将家国情怀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实践当中,教师应可以模拟学生的实践生活场景,从传统的节假日与家庭劳动出发,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的日常家务劳动,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体验,然后教师可以积极将家庭幸福延伸到国家稳定,引导学生观察社区变化,进而了解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让学生深刻认识家国并非是抽象概念,而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深刻体会家国的真谛。
例如,教师围绕《我学会了 ____》布置习作作业时,应引导学生抓住印象深刻的事物进行记叙,重点抒发在过程中的真实情感。教师应设计“一日父母”的生活体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担任周末时的家庭管理者,负责家庭的买菜做饭与清洁卫生等,学生需要记录家庭劳务耗时,以及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撰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在一日活动中所经历的生活细节,注重表达自身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实践积累,还让学生深刻认识家长在家庭中的辛劳付出。
三、设计红色研学作业,提高爱国精神
小学中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薄弱,无法深刻理解与当前时代差异的历史背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应当积极利用周边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家国情怀的生活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家与国等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让学生深刻了解家国情怀的实际含义。例如教师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积极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引导学生在纪念先烈过程中,了解革命前辈所展现出的英勇故事,感受其体现出的无私爱国情怀。
例如,教师围绕《黄继光》教学时,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所描写的人物动作语言,体会其所展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深刻认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伟大意义,然后教师应当积极设计红色研学活动,由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了解感人的战士故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拓印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调查长征道路上所发生的感人事迹,了解一路上所经历的困苦艰难,让学生深刻感受战士在面临家国抉择时所展现出的不怕死的精神,实现爱国主义精神从抽象到具体的体会。
总而言之,“双减”教学视野下,教师需要推动作业设计模式变化,将家国情怀的传承与民族的荣辱发展融入语言学习,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时体会文章中对家国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意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布置形式多样的生活实践与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国与自身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晁柯 .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家国情怀选文的教学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 ,2023.
[2] 宋建玲 . 落实语文素养涵育家国情怀——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J]. 江西教育 ,2023(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