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作者

柴慧芬

临漳县特殊教育学校 056600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使命,还肩负着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任。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它强调依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借助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与运用,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明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对提高课堂互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等现实意义,实施契合小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和整体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构建更开放、更生动的小学语文课堂。

1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生活适应能力,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这种意义既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层面,也贯穿于能力培养与情感构建的全过程。从认知规律来看,特殊学生由于感官或神经系统的障碍,对抽象符号的理解能力较弱,而生活化教学将语文知识附着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能降低认知难度。例如,视力障碍学生通过触摸热水杯感受“烫”的语义,听力障碍学生通过观察妈妈擦地的动作理解“打扫”的含义,这种基于生活体验的学习方式,符合特殊学生“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路径,让他们在熟悉的事物中建立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逐步突破学习障碍。在能力培养方面,生活化教学为特殊学生搭建了“学用结合”的桥梁。语文知识不再是课本上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当学生在模拟超市中运用“多少钱”“谢谢”等语句完成购物,在家庭日记中记录“今天我帮妈妈择菜”时,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技能,更提升了生活自理与社会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特殊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否独立生活、能否融入社会,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生活化教学能帮助特殊学生建立对自我与生活的积极认知。当教师引导自闭症学生描述“我喜欢的玩具”,鼓励智力障碍学生分享“今天最开心的事”时,语言表达成为情感释放的渠道,让他们在表达中感受到被理解与被尊重。同时,在观察校园花草、记录家庭琐事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发现生活的细节与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路径

2.1 立足生活实际,筛选教学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需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视力障碍学生,可多选取与触觉、听觉相关的生活场景内容,如描述食物的味道、不同天气的声音等,让他们通过其他感官感受语文的魅力;对于听力障碍学生,可侧重视觉化的生活内容,像家庭日常活动的画面描述、校园环境的细节刻画等,便于他们通过视觉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在学习“水果”相关词汇时,教师可以准备真实的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让学生触摸、观察(视力允许的情况下)、品尝。对于视力障碍学生,引导他们通过触摸感受水果的形状、表皮纹理,通过品尝记住水果的味道,进而记住对应的词汇;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教师可以边展示水果边用手语比划词汇,同时让他们观察水果的颜色、形态,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2.2 丰富教学资源,链接生活点滴

特殊教育学校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无处不在。可以利用校园环境,如操场、花园、教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周围的事物,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借助家庭生活资源,让学生记录一天的家庭活动,如吃饭、睡觉、做家务等,学习相关的动词和句子;还可以利用社会生活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菜市场、便利店等,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学习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动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家做的家务,如“扫地”“洗碗”“擦桌子”等,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理解动词的含义和用法。同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视频,如交通场景、节日庆祝等,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2.3 优化教学评价,关注生活成长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将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运用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标准不应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他们在生活中能否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交流、解决问题。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时,不仅要看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还要观察他们在校园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在家庭中与家人的沟通等;在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时,可关注他们的日记、生活记录等,看他们能否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历。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4 加强家校合作,构建生活课堂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校合作是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渗透语文教学。教师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如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描述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讲故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语文作业,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家庭相册,并让孩子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张照片的内容;让家长带孩子一起做饭,教孩子认识食材的名称和烹饪的步骤,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家校合作,让语文教学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活课堂。

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方法、资源、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加强家校合作,让语文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帮助特殊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活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伊雯. 关于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147-148.

[2] 孙艳萍,王敏 . 特教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4):33-34.

[3] 邱楠 . 培智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J]. 求知导刊,2022(31):65-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