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王静璇
山东英才学院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幼儿启蒙者的重要使命,其课程思政建设需聚焦师德养成、价值引领与责任担当三个维度。师德养成要求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幼儿的职业操守;价值引领旨在培育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责任担当则强调服务儿童、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沂蒙红色文化蕴含“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其忠诚信念、奉献品格与奋斗精神,可分别对应上述三个维度,为课程思政提供鲜活素材与精神滋养,实现红色基因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
一、沂蒙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沂蒙红色文化的内涵
沂蒙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形成的革命文化体系,主要包括沂蒙精神、重大革命事件与英模事迹。其中,沂蒙精神作为核心,可拆解为四个层面:“爱党爱军”体现政治忠诚,反映群众对党和军队的坚定支持;“开拓奋进”展现主动作为的进取品格;“艰苦创业”彰显在艰难环境中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无私奉献”突出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四者共同构成沂蒙红色文化的深层价值内核,具有强烈的教育感召力。
(二)沂蒙红色文化的价值
沂蒙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其历史价值体现在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壮烈史诗,是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真实写照。教育价值表现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情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德育范本。精神价值则通过“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实践品格,激发青年学子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勇于担当。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滋养师德、铸魂育人的精神资源。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师德师风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其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幼儿的品德养成与价值观塑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首先,“爱党爱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职业使命感;其次,“无私奉献”培育关爱儿童、服务社会的教育情怀;再次,“艰苦创业”精神激励学生面对幼教工作中的困难保持坚韧态度;最后,“开拓奋进”品质推动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这些具体价值维度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有助于涵养学生爱岗敬业、以德立身的师德品格,使其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融入思政元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沂蒙红色文化中“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内涵,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育关爱、尊重、包容的品格;结合“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实践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进取品质,提升应对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能训练中融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职业观。多维度素养协同发展,推动学生在思想境界、情感态度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成长,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三)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高尚师德的幼儿教师是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坚定的政治立场使教师能在教育实践中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幼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其次,深厚的教育情怀促使教师关爱每一个幼儿,尊重个体差异,践行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其言行,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塑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最后,持续的专业追求与责任担当推动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家园共育与社会协同。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将这些品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培养出政治过硬、情系幼儿、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幼儿教师,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将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首先,红色文化承载着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将其融入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其次,通过挖掘沂蒙红嫂、支前模范等典型事迹,可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培育家国情怀。再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爱岗敬业、关爱幼儿的职业品格。最后,将红色教育前移至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阶段,能为未来幼儿教师植入红色初心,使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开展爱国主义启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可行性
沂蒙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纪念馆等,这些场馆承载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为课程思政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教育素材。其一,革命遗址与实物遗存可转化为教学案例,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其二,英模事迹如“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契合幼儿教师德育培养目标;其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涵盖艺术、语言、社会等领域,具备融入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游戏的学科基础;其四,本地师生长期受红色氛围熏陶,情感认同度高,易于激发参与红色教育的内生动力。多方条件共同构成融入的现实支撑。
四、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意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未能理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专业教学的内在联系,忽视育人职责;二是对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了解不深,缺乏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的自觉;三是在教学设计中偏重技能传授,忽视价值引导,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脱节;四是缺乏课程融合的主动意识,未能结合学前教育特点挖掘红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
(二)融入方式单一
目前,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主要依赖课堂讲授,形式单一。其一,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情境创设,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其二,忽视实践环节,学生缺少实地参观革命遗址、参与红色展演的机会;其三,互动性不足,缺少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参与式教学;其四,未能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设计游戏化、艺术化的教学活动,导致文化内涵传递表面化,学生理解浅层,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中既缺少《沂蒙红色文化概论》等独立课程,也缺乏将红色元素嵌入各专业课的顶层设计。现有课程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园游戏设计》中,红色内容零散穿插,未形成递进式育人链条。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红色资源未能转化为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案例。同时,缺乏跨课程协同机制,导致红色文化融入碎片化、表面化,难以构建全程贯通、层次分明的思政育人体系。
五、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融入意识
高校应系统推进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首先,通过专题讲座分层解析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拆解为军民互助、群众支前、红嫂救伤员等具体事迹,增强教师情感认同。其次,开设融合技巧培训课程,指导教师按年龄段将沂蒙红嫂故事转化为幼儿可理解的情境短剧,或将孟良崮战役简化为角色扮演游戏素材。再次,组织教学工作坊,围绕《幼儿园活动设计》开展模拟教学,引导教师在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中嵌入红色元素,提升实践转化能力。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的教案设计、教学成果、学生反馈等细化指标纳入评优评先与职称晋升体系,从认知理解、教学转化、实践应用到制度激励形成闭环,推动沂蒙红色文化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二)丰富融入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沂蒙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在案例教学中,将“沂蒙红嫂”“火线桥”“担架队”等典型事迹按历史背景、人物动机、精神价值三个维度拆解,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其教育意涵。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故居等地开展现场教学,结合实地讲解与任务导学,增强情感共鸣。在体验教学中,设计“我是小支前队员”角色扮演游戏,模拟推车送粮、护理伤员等情境,强化身体参与;开展“红色故事幼儿剧”创编活动,让学生将革命故事转化为适合 3-6 岁儿童理解的表演内容,提升文化转化能力。通过多维度教学方式的协同推进,实现红色文化从认知理解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传播的层层深化。
(三)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全面融入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沂蒙红色文化概论》《沂蒙精神与幼儿教育》等选修课,系统讲授沂蒙革命历史、典型人物事迹与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基础。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红嫂明德英”“乳娘哺育革命后代”等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个体与国家的情感联结。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中,指导学生设计以“沂蒙小英雄”为主题的班级墙饰与区域角,实现红色文化的空间可视化。在《幼儿游戏活动设计》中,引入“送军粮”“过火线桥”等情境游戏,让学生在活动策划中体验支前场景,增强情感认同。在《儿童文学》课程中,鼓励学生改编沂蒙红色故事,创作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绘本与儿歌。通过课程分层嵌入、内容精准对接、教学形式多元的系统设计,实现红色文化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全过程渗透。
六、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高校应制定专项政策,明确沂蒙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责任分工。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入的深度与实效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作为职称评聘与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设立专项建设经费,支持教师开展红色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与实践研修。制定课程准入与评估制度,在课程标准修订、教案设计审查中增设红色文化融入指标,确保内容落实到教学各环节。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红色文化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资源倾斜,形成政策引导、评价驱动、经费支持、制度保障协同推进的良好生态。
(二)师资保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从引进与培养两端发力。一方面,引进具有思政教育背景或红色文化研究经验的专任教师,优化团队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政治素养与课程思政设计能力。将沂蒙精神学习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模块,组织赴沂蒙革命老区开展实地研修,增强情感认同。同时,组建“专业教师 + 思政教师 + 红色讲解员”的协同教学团队,实现学科融合与优势互补。定期举办红色教学案例研讨与公开课评比,推动教师在实践中提升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的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情怀深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三)资源保障
整合沂蒙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需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分类建设资源库,系统收集整理沂蒙红色故事、革命人物事迹、经典战役史料,形成图文、音视频、电子文献等多模态教学素材;二是强化资源应用,将资源库与课程教学设计对接,开发适用于学前教育的红色绘本、儿歌、微课等特色教学内容;三是深化校地协作,与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计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项目,推动理论教学与实地研学有机融合,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结论
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需从多维度推进。首先,强化教师政治素养与红色认知,通过系统培训和实地研修提升育人能力;其次,丰富教学形式,将红色故事、儿歌、绘本等融入日常教学,增强亲和力与感染力;再次,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 + 思政课 + 实践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最后,完善资源与机制保障,建设红色教学资源库,协同地方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实践教学。多方协同推进,方能实现文化传承与育人实效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 任春茂 . 红色文化融入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J]. 学园 ,2024,17(29):5-7.
[2] 郭杰 .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路径探析 [J].华章 ,2023,(05):6-8.
[3] 王璐琨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美术类课程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32(0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