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方程教学实践研究
吴敏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七十四中学
一、数学核心素养与“从算式到方程”的内在关联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与“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是该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数学抽象:从具体问题中剥离非本质信息,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是“从算式到方程”的关键环节。例如,将“某数的 3 倍与5 的和等于 20′′ 抽象为“ 3x+5=20′′ ”,体现了从具体到符号的抽象过程。
逻辑推理:列方程时需分析等量关系的合理性,解方程时需依据等式性质逐步推导,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推理习惯。
数学建模:方程本质是描述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体会“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完整过程。
二、“从算式到方程”教学现状与核心素养培养的矛盾
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从算式到方程”的定位存在偏差,导致核心素养培养被弱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 重“形式转换”轻“思想理解”:多数课堂将重点放在“算式改写成方程”的技巧训练上,忽视对“为什么要用方程”的深层解释。学生虽能机械列出方程,却不理解“设未知数”的意义,难以体会方程“正向思维”的优越性。
2. 重“解题结果”轻“推理过程”:教学中过度强调“列方程步骤”和“解方程答案”,对学生“如何找到等量关系”“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等推理过程关注不足。例如,学生知道“移项要变号”,却不理解其本质是等式性质的应用,逻辑推理素养难以形成。
3. 重“单一例题”轻“情境关联”:例题设计多为孤立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难以体会方程的实际价值,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缺乏载体。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从算式到方程”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阶梯式情境,在具象中渗透数学抽象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设计“感知冲突—自主抽象—符号表达”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方程模型。
以“校园运动会购水”为例:“学校为运动员买矿泉水,买 2 箱送1 瓶,共买了5 箱,最终得到42 瓶。每箱有多少瓶?”
第一步,让学生用算式解决。学生可能尝试“(42-2)÷5”(假设每箱送1 瓶),但很快发现逻辑矛盾,产生“算式难用”的认知冲突。
第二步,引导抽象数量关系:设每箱 x 瓶,“5 箱的总瓶数 + 赠送的瓶数 Λ=42′′ ”,即“ 5x+2=42∘ ”(买2 箱送1 瓶,5 箱送2 瓶)。
第三步,对比算式与方程的思维差异:算式需逆向拼凑,方程则直接描述等量关系,让学生感受符号化的简洁性,落实数学抽象素养。
(二)搭建推理支架,在过程中强化逻辑推理
列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是逻辑推理的集中体现,教师需通过“追问依据”“暴露思维”“错题辨析”等方式,让推理过程可视化。
1. 列方程:聚焦等量关系的“合理性”
给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学生列方程,而是要求用文字描述“哪些量相等”。例如“长方形周长 24cm ,长比宽多 2cm ,求宽”,学生需先写出“(长 + 宽) ×2= 周长”“长 Σ=Σ 宽 +2′ ”,再用字母替换文字,形成方程“ 2(x+x+2)=24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表示长与宽的关系?”“周长公式在这里如何体现?”,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逻辑依据。
2. 解方程:紧扣等式性质的“严谨性”
解方程时,要求学生标注每一步的依据。如解“ 5x+2=42′ ”时,学生需写出:- 5x+2-2=42-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减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5x=40 (化简)- 5x÷5=40÷5 (等式性质 2: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结果仍相等)通过“步骤 + 依据”的书写,学生能体会推理的严谨性,避免机械记忆。
(三)设计生活化任务,在应用中深化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设计“问题解决—模型拓展—反思优化”的实践任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工具价值。
布置“家庭购物预算”任务:“妈妈带 500 元买水果,苹果每斤 8元,香蕉每斤 6 元,买的苹果比香蕉多 3 斤,钱刚好花完。买了多少斤香蕉?”
学生需先明确未知量(香蕉 x 斤)、已知量(苹果 x+3 斤),再建立模型 4⋅8(x+3)+6x=500⋅ ”,求解后验证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如斤数为正整数)。
拓展任务:若妈妈带 600 元,且苹果买了 30 斤,能买多少斤香蕉?让学生自主调整模型,体会“模型随条件变化而优化”的过程。
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能理解方程是“描述现实的语言”,逐步形成建模意识。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在“从算式到方程”的教学中,教师需平衡“知识传授”与“素养培养”,避免三个误区:
1. 避免“符号恐惧”:对抽象能力较弱的学生,可用“□”“ Δ ”代替字母,再过渡到x、y,降低符号抽象的难度;
2. 避免“过度训练”:减少纯计算题量,增加“说等量关系”“改错题”等思维训练,聚焦推理过程;
3. 避免“脱离生活”:情境设计需贴近学生经验(如校园活动、家庭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有用、可用、易用”。
结语
“从算式到方程”不仅是知识的过渡,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初中数学教师应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情境创设、推理引导、实践应用,让学生在掌握方程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用符号表达、用逻辑推理、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为后续代数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 . 数学基本思想 18 讲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 章建跃 .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J]. 数学通报 ,2020 (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