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下初中数学动态生成课堂的实践探索
张毓碧 向贤钊
四川省通江县实验中学 636700
数学学科的本质是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其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质疑与创造。动态生成课堂打破了 " 预设执行 " 的线性模式,强调根据课堂实时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让知识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长。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多媒体工具可直观呈现抽象概念,互动平台能实时收集学生反馈,数据分析工具可精准定位学习难点。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课堂生成力,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搭建动态资源库,激活课堂生成力
动态生成课堂的核心,始终围绕着那句“以学定教”展开。这意味着教学的方向盘,必须牢牢握在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和即时需求上。支撑这个理念的地基,离不开资源库本身的活力——它不能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想想那些传统的资源库吧,它们常常塞满了静态的课件、预设好的习题,像博物馆里罩在玻璃柜中的展品。当课堂上突然冒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学生的思路拐进了一条未曾预设的小径时,这些“展品”往往就束手无策了。信息技术的力量,恰恰在这里显现出来。它赋能下的动态资源库,必须拥有两个关键特质:“即时性”与“开放性”。怎么体现“即时性”?想象一下,教师站在讲台上,能够迅速通过云端平台,把散落在网络各处的优质资源抓取过来,整合到当下的教学中。比如,可能需要一个“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把抽象的函数关系变得可视;或者需要一个有趣的数学史小故事,点燃学生的兴趣。同时,“开放性”要求资源库的大门向学生敞开。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哪怕是不成熟的、走了弯路的,甚至是总结的易错点,都上传分享。这就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资源储备,而是师生共同浇灌、共同成长的一片知识生态林。举个具体的例子,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预先上传一些视频资源,展示不同斜率和截距如何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函数图像线条。
2 创设互动新场景,点燃思维碰撞点
动态生成富有实际意义的课堂互动环境,关键在于引入具备情感联结的参与形式。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沉浸式手段,传统教学场所的物理限制得以有效突破,从而为学生构建更为贴近现实的数学探究空间。举例来说,在教授“概率初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虚拟仿真工具精心设计一个“抽奖游戏”活动:学生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比如拖动转盘或者投掷虚拟骰子,他们能够亲眼目睹不同事件发生的实际频率变化,与此同时,软件会自动收集数据并即时生成对应的图表。当学生观察到诸如“连续抛掷硬币 10 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实际次数并不一定恰好是 5 次”这类现象时,教师便能够自然地抓住这个由偶然实验产生的疑问点,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逐步揭示“大数定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将这种源于实践的、偶发的观察结果,逐步深化为对概率核心概念本质的理性认知。这种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情境,有效促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可感,促使学生的学习姿态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向主动地寻求理解。
3 构建过程性反馈,护航生成质量线
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推进,其有效性必然依赖于实质性的生成内容,绝非形式上的变化。保障这种生成质量,过程性评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统评价体系主要依赖最终考试的分数数字,它们在捕捉学生思维于课堂上发生的具体演变方面,能力显得相当局限。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评价的焦点得以明确地转向对学习过程的细致追踪。“智慧学堂”这类智能作业系统提供了观察窗口,教师能够即时看到学生在某个解题环节耗费的时间长度,修改答案的次数也被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共同指向学生思维受阻的具体位置。另一类工具,比如“雨课堂”应答系统,记录着每个学生参与发言的次数频率,所提问题本身的质量水准也纳入考量,这些都是判定其课堂投入深度的重要依据。更进一步,学习分析工具有能力勾勒出反映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图景,这种个性化的画像,为实现精准的指导干预奠定了可靠基础。举例来说明,当“相似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相关系统分析揭示出学生 B 在涉及“比例线段计算”的题目上失误较多;教师随即查阅该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的历史记录,观察到其时常出现混淆“对应边”与“非对应边”的情况;基于此发现,提供经过针对性设计的变式练习题成为可能,旨在帮助该生克服这一特定难点。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们可以依据共同制定的自评量表相互评估彼此的作业成果;此时,教师的点评角色可以更聚焦于发现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性思维火花”与“思维深入的程度”。这种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学生从被动接收评价结论的角色,转向主动反思自身学习状态的主体。例如,学生 C 在参与同学作业互评之后,可能产生这样的自我认识:尽管个人的证明步骤推导无误,但在语言表述上显得过于冗长拖沓,简洁性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促使学生获得这种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觉察能力,正是动态生成课堂所追求的一项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的融合,不是简单的 " 工具叠加 ",而是教学理念的深度革新。动态生成课堂通过技术赋能资源建设、情境驱动互动深化、评价促动质量提升,实现了从 " 教师教数学 "到 " 学生学数学 " 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转变角色,从 " 知识传授者 " 变为 " 学习引导者 ";学生需从 " 被动接受者 " 成长为 " 主动探究者";技术则需从" 辅助工具" 升级为" 生态支撑"。
参考文献
[1] 柯圣, 胡碧莲. 诊断反馈·精准复习·个性推送——基于信息平台整合的初中数学靶向复习策略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5,26(06):42-45.
[2] 游晓锋 . 初中数学抽象能力内涵、价值和教学策略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2025,41(02): 28-31.
[3] 杨玉花 . 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 2025,27(10): 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