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少先队红色活动实践课程化与大思政育人协同发展

作者

常芮 常芮

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启蒙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大思政”格局,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联动实现协同育人。少先队作为最广泛的少年儿童组织,肩负立德树人使命,其红色活动既是传承革命精神、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活动仍存形式化、碎片化及与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削弱了育人价值。因此,将红色活动课程化并与大思政体系融合,既能提升实效与持续性,又能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系统的路径。本文将探讨其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及协同机制,为初中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参考。

一、少先队红色活动课程化的理论基础

1.1 少先队红色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少先队红色活动以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和英雄模范为核心教育内容,通过讲红色故事、参观革命遗址、开展主题队会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解。这类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红色活动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参与性,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受思想洗礼,从而实现价值观的内化与行为习惯的外化。通过系统化、课程化设计,红色活动不仅能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更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实践课程化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传统的少先队活动往往以活动为主,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顶层设计,容易出现零散化与随意化的问题。课程化的提出,旨在将活动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纳入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其具备可持续性和教育规律性。课程化能够明确不同学段的教育重点,实现螺旋式上升的价值引导,从而提高活动的针对性与系统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红色实践课程化不仅能够满足他们认知发展和价值形成的需要,还能通过课程目标的分层推进,帮助学生逐步从感性认同过渡到理性认同,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素养。这一过程与大思政育人理念高度契合,为多维度协同育人提供了可操作路径。

二、少先队红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2.1 课程目标的层次化设计

在课程化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不同学段的目标定位。对于初中低年级,应注重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认同,通过红色故事讲述、队会活动和影视作品欣赏,培养基本的爱国意识;对于中年级,应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如组织参观红色遗址、开展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理解;对于毕业年级,则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形成较为稳固的价值追求。这种目标层次化的设计能够保证课程的系统性与进阶性。

2.2 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构建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为主线,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形成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块。例如,围绕“革命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等主题设计课程单元,让学生在逐步推进中形成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全面认知。同时,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微视频、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趣味性和体验感,使红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2.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新

课程化不仅需要在内容上系统化,还应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情境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主学习与深度体验。例如,设计“红色寻访”活动,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制定路线并进行实地采访,最后形成研究报告。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探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 + 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课程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大思政育人视域下的协同发展机制

少先队红色活动课程化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更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形成大思政格局下的协同发展机制。首先,在家庭层面,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陪同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共同阅读红色经典,强化家校互动。其次,在社会层面,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社区红色文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同时,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推动红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最后,在学校内部,应加强少先队与思想政治课、历史课的联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与补充。这一系列协同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合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少先队红色活动的实践课程化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设计与科学实施,将零散化的活动转化为具有教育规律性的课程单元,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想信念。与大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相结合,能够打破教育边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的协同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和高效能。未来的发展应进一步注重课程目标的精细化分层,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并推动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深度应用。同时,应加强政策支持与评价体系建设,为少先队红色活动的课程化发展和大思政格局的协同育人提供坚实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国富 . 通过“三部曲”推进初中少先队中队建设[J]. 辅导员 ,2024,(24):27-28.

[2]陈祥龙, 真义勇, 翟清玉. 契合学校办学特色, 丰实少先队“五育”培塑路径——以南平第一中学初中部为例 [J]. 福建教育 ,2024,(37):23-25.

[3] 孙洁 . 基于深度体验的初中少先队光荣感培育研究——以浦东新区仪式教育实践为例 [J]. 少先队研究 ,2024,(04):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