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

赵诗琳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周坨子学校 110300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应用”的关键载体,其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因小学生具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传统“例题讲解 + 习题训练”模式易导致学生对抽象数量关系理解困难,不仅降低学习兴趣,更影响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迁移,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的“真实情境联结”要求存在差距。

情境教学法依托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场景,将抽象应用题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情境,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实践路径。但现有研究对该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效果、适配性分析仍显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小学 3-6 年级为研究范围,通过实证方式探究情境教学法对应用题教学质量的影响,旨在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集成

笔者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1. 具象情境破抽象,数量关系理解提效

教材中应用题多依托生活场景设计,情境教学法通过还原“超市购物算账”等具象场景,将抽象的“单价 × 数量 Σ=Σ 总价”数量关系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实践过程。例如教学三年级“买文具”应用题时,创设模拟超市情境,让学生扮演收银员与顾客,直观感受“总价 Σ=Σ 单价 × 数量”的逻辑关系。实践表明,该模式下学生找对数量关系的正确率较传统教学提升 20% 左右,有效破解“读题懂字、不懂关系”的难题。

2. 生活情境唤兴趣,课堂参与热情升温

“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应用题素材多源于学生生活,情境教学法通过激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主动性 [1]”。如教学四年级“确定位置”相关应用题时,结合教材中“校园示意图”内容,创设“找教室、找操场”的实景情境,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位置并解决“从教室到操场走哪条路更近”的问题。相较于传统讲解,该情境下学生课堂举手回答次数增加 30% ,课后自主完成拓展题的比例提升至 75% ,显著改善“被动听题、兴趣低迷”的状态。

3. 实践情境促迁移,知识应用能力落地

当前的教学导向是注重“数学与实践结合”,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实践任务,推动知识向实际应用迁移。例如教学五年级“体积计算”应用题时,围绕教材“包装礼盒”素材,创设“给月饼盒包彩纸(算表面积)、装月饼(算体积)”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并解决“如何节省彩纸”“能装多少块月饼”的实际问题。数据显示,参与实践情境教学的学生,在解决“家庭收纳箱容积计算”等生活化问题时,正确率较传统教学高 25% ,实现“从会做题到会用知识”的转变。

4. 问题情境启思维,逻辑发散能力进阶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开放型应用题”大量涌现。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多维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逻辑与发散思维。如教学六年级“商场促销”应用题时,结合教材中“打折、满减”素材,创设“买衣服选哪种优惠更划算”的情境,引导学生计算“八折优惠”“满300 减 50”两种方案的实际花费,并分析不同购买金额下的最优选择。该模式下,学生提出的解题思路从传统的“单一计算”拓展到“分情况讨论”,能自主梳理出 2-3 种解题逻辑的学生占比达 80% ,较传统教学提升 40% ,有效促进思维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进阶。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梳理

1. 情境设计脱离教材,生活联结“浮于表”

应用题多依托真实生活场景,但部分教学中情境设计与教材脱节。如教学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应用题时,未沿用教材“分书本”素材,反而创设“工厂分零件”情境,学生因缺乏相关生活经验难以代入;又如教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时,舍弃教材“超市购物”场景,设计“股票涨跌计算”情境,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导致情境与知识割裂,无法实现“以教材为锚点激活生活经验”的目标。

2. 年级适配缺乏梯度,情境难度“错位化”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应用题难度随年级梯度递进,但部分情境教学忽视梯度适配。如教学五年级“体积计算”应用题时,沿用三年级“搭积木”低阶情境,学生易产生“内容重复”的倦怠感;反之,教学四年级“路程问题”时,创设六年级“多路段变速行程”高阶情境,学生因无法理解复杂关系,导致情境成为解题障碍,违背教材“由浅入深”的编排逻辑。

3. 目标聚焦偏离重点,知识承载“弱于形”

从逻辑层面出发,应用题编排以“知识应用”为核心,但部分情境教学过度侧重“情境趣味性”,忽视知识承载。如教学六年级“比例应用”时,花费 20 分钟开展“模拟配制饮料”情境活动,仅用 5 分钟讲解“比例关系计算”,导致学生沉浸于活动形式,却未掌握“根据比例求量”的核心知识;又如教学五年级“分数应用题”时,围绕教材“植树问题”创设“校园植树模拟”情境,却未引导学生分析“分数与数量的对应关系”,情境沦为“形式摆设”。

4. 实施过程缺乏引导,学生参与“被动化”

从导向维度来看,应用题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但部分情境教学中教师主导过度,学生参与被动。如教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应用题时,教师直接呈现“商场促销”情境并讲解解题思路,未让学生自主分析“买多件商品的总价计算”与分配律的关联;又如教学三年级“连乘应用题”时,教师全程操控“超市进货”情境的演示过程,学生仅作为“观众”观看,无法通过情境自主发现“连乘的数量关系”,违背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理念。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厘定

1. 锚定教材素材,筑牢生活联结根基

针对情境设计脱离教材的问题,需以教材素材为核心,搭建“教材情境 + 生活延伸”的联结路径。如教学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应用题时,严格沿用教材“分书本”素材,先通过“将48 本故事书平均分给3 个班”的教材情境,让学生直观理解除法意义;再延伸至“家庭分糖果”“班级分文具”的生活场景,实现“教材情境打底、生活情境拓展”。教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时,以教材“超市购物计价”为基础,增设“记录家庭一周购物小票并计算总花费”的实践任务,既贴合教材编排逻辑,又让生活联结从“浮于表”变为“扎下根”。

2. 遵循年级梯度,适配认知发展节奏

“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由浅入深的编排特点,按年级设计梯度化情境 [2]”。五年级“长方体体积”应用题教学,先依托教材基础情境,让学生掌握核心公式;再进阶至“家庭储物间规划”情境,匹配五年级学生从“基础计算”到“实际应用”的认知进阶。六年级“百分数应用”教学,以教材“商场打折”为起点,再拓展至“社区居民医保缴费统计”情境,契合教材从“单一应用”到“复杂分析”的梯度要求,避免情境难度“错位化”。

3. 紧扣知识目标,强化情境承载功能

以应用题“知识应用”的核心目标为导向,让情境服务于知识理解与运用。教学六年级“比例应用”时,沿用教材“配制饮料”情境,但需控制情境活动时长,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糖与水的比例关系”“总量与部分量的对应”,通过提问“如果要配制 120g 饮料,糖和水各需多少”,将情境聚焦于“比例计算”的知识核心。教学五年级“分数应用题”时,围绕教材“植树问题”创设情境,活动中始终紧扣“分数表示的是‘已种棵数与总棵数的关系’”这一关键点,避免因过度追求趣味性导致知识承载“弱于形”。

4. 突出自主探究,激活学生参与效能

依托教材“试一试”“想一想”等自主探究环节,优化情境实施过程。教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应用题时,以教材“商场促销”情境为载体,先让学生自主列式,再分组讨论“两种算式的联系”,教师最后结合情境总结分配律内涵,而非直接讲解。教学三年级“连乘应用题”时,沿用教材“超市进货”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模拟进货算账”自主探究“ 3×24×2 ”的数量关系,充分契合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理念,解决学生参与“被动化”问题。

总之,本研究通过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3-6 年级应用题教学的实证探索,证实情境教学法能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 “抽象知识难理解、生活联结弱、学生参与被动” 的困境 —— 依托教材素材创设具象情境,可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效率;遵循年级梯度设计情境,能适配学生认知发展节奏;紧扣知识目标实施情境,可强化知识承载与应用能力;引导自主探究式情境,能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这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真实情境育人” 的要求高度契合,为助力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了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雨露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微[J]. 江苏教育:2022(8):13-15

[2] 冯婷 . 基于情境教学法应用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重塑[J]. 学周刊:2023(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