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沈喆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213003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教学方式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情境教学法能为古诗词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魅力。探讨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对提升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1.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价值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与形象思维优势,但传统逐字讲解的教学方式易使古诗词显得晦涩难懂。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鲜活可感的场景,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具象化的体验载体。例如教授《咏柳》时,教师带领学生触摸真实柳枝、观察嫩芽萌发过程,让“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意象从课本跃入指尖;学习《静夜思》则模拟月下庭院环境,用烛光投影营造思乡氛围。这种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方式打破时空界限,使千年之前的诗人情感与当代孩童产生共鸣。当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明月同样是自己仰望的天空圆月时,文化隔阂自然消融,学习动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寻,形成持久的内在驱动力。

1.2 增强诗词理解深度

诗词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语境与情感层次,单纯依靠注释解析难以触及本质。情境教学通过还原创作场域架设认知桥梁:讲解边塞诗时展示关隘地形图与戍卒铠甲实物,帮助学生体会“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艰辛;吟诵送别诗则布置长亭古道布景,让学生扮演折柳相赠的角色感受离愁别绪。这种沉浸式体验促使学生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意义建构,如通过比较现代通讯手段与古代驿马传书的效率差异,深刻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的无奈。多重视角的交织使诗意解读突破标准答案的桎梏,实现从字面意思到文化意蕴的纵深穿越。

2.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2.1 营造诗词文化氛围

教室空间转型为传统文化体验馆是基础工程。设置古典诗词主题墙展示名家墨宝临摹本,悬挂竹制书简抄录经典名句;开辟农耕体验角种植诗中提到的作物如黍稷葵藿,定期组织收获节活动。日常教学中融入仪式感元素:晨读时分采用击钵催诗的游戏形式抽查背诵,课间播放编钟演奏的古乐作为背景音。特别要善用季节时令资源,清明时节举办踏青寻诗会,中秋月夜开展对月吟诵擂台赛。这种浸润式环境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文化熏陶,如同春雨润物般将诗意融入生活日常。

2.2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数字技术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开辟新路径。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黄鹤楼建筑形制,让学生跟随虚拟导游遍历历代文人题壁痕迹;利用AR 增强现实功能扫描课本插图即可触发动态场景,目睹“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生机盎然。声音设计同样重要,为不同风格的诗词配乐需考究细节:《水调歌头》宜用古筝流水般的音色烘托旷达胸襟,《声声慢》则适合箫管呜咽表现凄清心境。短视频创作成为创新实践方向,鼓励学生分组改编诗词微电影,在剧本编写、分镜设计与后期剪辑过程中深化文本理解。多媒体矩阵的立体化呈现使诗词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2.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戏剧教育是情境教学的高阶形态。教师指导学生改编《悯农》为农田劳作情景剧,分配农夫、地主等角色进行对话演练;将《小儿垂钓》拓展成互动剧场,安排旁白生实时解说稚童心理变化。服装道具的自制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性解读的过程——用废旧布料缝制蓑衣能强化对“青箬笠绿蓑衣”的色彩感知。跨学科融合拓展表演边界,结合美术课制作皮影戏道具演绎《寻隐者不遇》,联合音乐课谱曲唱词编排《清平调》。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身份转换中完成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认知蜕变,实现诗词意境的身体化表达。

3. 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注意要点

3.1 贴合诗词内容与学生实际

情境设计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精准解读的基础上。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具象化呈现,如用积木搭建《登鹳雀楼》中的楼阁模型;高年级则可尝试抽象符号转译,用舞蹈动作诠释《观沧海》的磅礴气势。城乡学校应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资源:山区学校利用梯田景观解析“锄禾日当午”,海滨校区借助渔船港口演绎“孤帆远影碧空尽”。警惕过度娱乐化倾向,避免为追求趣味性偏离语文本体,例如将思乡主题课变成单纯的手工制作课。每个情境都应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如通过模拟市集交易理解《蚕妇》反映的社会现实,确保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3.2 合理把控情境创设的度

教师需扮演好“脚手架”角色,既要提供足够的支撑又要适时退场。初期可给予详细脚本引导小组排练,后期逐步减少干预让学生自主创编续写故事。时间分配遵循“三七法则”:三成精力用于预设情境框架,七成空间留给生成性发展。评价体系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关注角色扮演时的语音语调控制,也重视即兴创作的想象力展现。防止陷入形式主义窠臼的关键在于把握介入时机——当学生因理解偏差出现严重误读时及时纠偏,而在个性化解读闪现火花时则予以鼓励。这种张弛有度的调控艺术,确保情境始终服务于教学而非主宰课堂节奏。

3.3 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

情境教学应嵌入常规教学链条形成合力。识字写字环节可采用情境联想记忆法,将生僻字置于具体语境中辨析;阅读理解阶段运用情境追问策略,通过连续设疑推动文本细读;写作训练则借鉴诗词意境营造手法,指导学生在写景作文中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与群文阅读法结合时,可横向对比不同诗人笔下的月亮意象差异;同整本书共读衔接时,设计穿越时空的文学沙龙讨论古今情感表达异同。特别注意与语文知识系统的衔接点,如在情境活动中自然渗透押韵规律、对仗手法等知识点讲解。这种有机融合使情境不再是孤立的教学点缀,而是成为贯穿听说读写全过程的核心线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合理运用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与理解水平。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让情境教学法更好地服务于古诗词教学,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41(5):78-82.

[2] 王明 , 刘芳 . 古诗词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探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4,42(3):56-60.

[3] 侯景严 .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