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以《鸿门宴》为教学案例,浅谈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作者

安吉孟

云南省 曲靖市 宣威市第八中学

一、序言

在如今教材版本更新、教学大纲调整、新高考改革全面启动的背景下,教师上下求索才是适应教育发展的刚需。鉴古知今,总结过去才能指引未来。细细回想这些年来的教学情境,发现我的语文教学观经历了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执教的前五年,沉迷于课例文本,主教学生基础知识;第二境界,中间五年,跳出课例文本,主教学生学懂知识的方法技巧;第三境界,近五年来,俯视课例文本,主教学生思辨培养、解读文本及以文扣心的能力。现在我以高一下册第一单元名篇《鸿门宴》为教学案例,简要地叙述一下自己执教该课的三重境界,已备新老同行批评指正。

二、三重境界处理同一课题的方式示例

现就三个境界各自能解决什么层面的问题,做示例分析,以便上课时,新的执教者能尽快抉择、切换采用何种境界。《鸿门宴》的情节、人物、主题均围绕刘邦、项羽展开,因此对刘邦、项羽的性格分析是每重境界上课的重心。

第一境界的教学设计,分析刘邦、项羽时,通常会笼统的概括人物形象,直贴标签。为了展现刘邦、项羽多面性格,除了课文情节,教师采取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故事来展开归纳,最终泛泛地在学生面前给出人物形象的标准:刘邦足智多谋、能屈能伸、巧于辞令、行事果断;项羽狂妄自大、执迷不悟、寡谋轻信、妇人之仁。然后借助项羽《垓下歌》,乌江自刎的情节增加英雄气短的形象特征,借刘邦平南宫三杰,“分我一杯羹”等事件来增加其广开言路、善于用人却又地痞无赖的形象。其实这样的刘邦、项羽是远离同学的,是书面的,学生合起课本后刘邦、项羽就消失于脑海,毫无印记。

而第二境界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情节来概括人物,把握人物形象。学习主动权在学生,他们在情节概括中分析人物,人物性格特点信手拈来,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先分析刘邦:兵临城下,刘邦问计的情节,说明他善于纳谏、广开言路、老谋深算;鸿门谢罪这一情节,说明他能屈能伸;如厕逃宴的情节,说明他足智多谋;张良留谢的情节,说明他不拘礼俗,懂得变通。

再分析项羽:霸上犒军之事,说明他狂妄自大,体恤下属;宴请刘邦之事,说明他重情重义;错失击杀刘邦之机,说明他妇人之仁;赏识樊哙,赐酒赐坐的情节,说明他侠肝义胆,惺惺相惜。

第二境界分析人物,有理有据。什么情节托出什么形象,清晰可见。有情节参与的概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只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即可。此境界让学生从学会归纳刘邦项羽,进而学会小说中千千万万的人物性格特点归纳,即实现了拥有知识到具备能力的转变。

第三境界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分角色陈述。这就要求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学会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揣测中讲述,在讲述中欣赏,在欣赏中表现,在表现中陶醉。最终讲述谁,自己瞬间就成了谁。于是课堂上,新的教学文本生成,新的思想碰撞生成。

学生假定自己是项羽,陈述“我所经历的鸿门宴”。学生陈述后,

教师示范交流如下:

小小沛公,竟然捷足先登。我要挑点颜色给他看看,让他明白谁是有功之人。先喝一杯,散散心吧。这时伯伯进来说情:扬言汉王是他的亲家,让我不能杀了一个有情有义之人。义,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准则!岂能乱来?既然他有义,那么拭目以待吧。果真沛公来向我谢罪。看他那战战兢兢的样子,这是要陷我于不义吗?我且留他喝一杯,以免天下人笑话我趁人之危。沛公道歉说,他无意先入关中,入关之后日夜盼望与我见面,共享财物。看他那胆怯的样子,应该不假。老范暗示我,按照原计划行动。但大丈夫顶天立地,行事要光明磊落。怎么能置义于不顾呢?既然他诚心道歉。我也不能行小人之事。突然卫士倒了,我正纳闷,刹那间,一个莽夫闯帐而进。豪侠任性,英气逼人,不错,有我当年扛鼎之范!细问得知,乃沛公的手下樊哙。有如此性情,真是老天有眼让我项羽遇见。斟杯酒予他,试试他有没有担当?满杯饮尽之后。这小子竟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直斥我与沛公之事,说的我一时难以应对。英雄所见略同,那就饶了沛公吧。来,诸位,喝酒!

第三境界将人物分析置于讲故事之中,道出的就是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他赞赏刘邦,叙述刘邦的口吻,心理,言辞情感就会有倾向刘邦,他喜欢项羽,叙述项羽的精神性格时,就会无法掩饰,酣畅淋漓,陈述中人物形象纤毫毕现。此过程一出,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课堂气氛定会沸腾炸锅。不需特别强调应变能力,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格局视域自会打开。故第三境界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文本学习才是真学习。

结语

课堂从来不是教师自导自演,孤芳自赏的平台。教学中文本、学生、教师应该互融互通。回望自己教学的三重境界及对这三者的处理,指向了不同层次:第一境界重基础知识有广度;第二境界重方法研究有深度;第三个境界重思维激活有高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转变。既要跳跃,也要回归。既能走上高地,也能走回平地。不能上一个境界就呆在原地,岿然不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还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最终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学三境界的实践,就在默默践行这一要求。

第一境界抓牢基础,调控教学过程;第二境界方法引领,生发教学智慧;第三境界激活思维,诱发新的教学情境。三重境界的理论,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为适应学生需求而变,为适应课程改革而新。语文教学之法永无止境。三境界的教法研究只为让教与学相适,学与思相融。不要试图用教法的别出心裁,去代替学法的一步一个脚印。尊重课堂,尊重文本,尊重学生,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董一菲 . 董一菲讲语文 [D]. 语文出版社,2013.

[2] 梁衡. 梁衡评点中国历史人物[D].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3] 宋运来.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D].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