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陈素芬

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 51700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中职学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中职学生成为社会栋梁之材。

一、实践教学优化的意义

(一)德技并进的育人坐标

在职业教育语境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往往依托工学结合的实操训练,然而技能形成若缺乏价值引领极易走向功利化与片面化,实践教学将道德情境与技术情境有机融合,借助真实案例、岗位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体悟法规守则、工匠精神与人文关怀,从而实现“德技并进”这一核心育人目标。

(二)职业认同感的深层建构

中职学生处于逐步确立人生方向的关键阶段,若课堂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学生难以对未来职业图景产生真实想象,而实践教学通过企业观摩、岗位见习与社团项目等形式,为学生搭建通往行业一线的桥梁,学生在情景体验中直观感受职业生态、价值链条与发展路径,由此激活职业认同,其积极性与学习内驱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生成机制

职业活动在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伦理选择,实践教学通过社区服务、志愿活动与跨专业项目,将社会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协作与服务的过程中理解责任担当、公共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社会责任意识不再是抽象口号,而在一次次真实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稳定品质。

二、实践教学运行现状诊析

(一)场域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

部分中职院校因地理区位或经费限制缺少校内外实践基地,企业合作层次单一,学生难以在多元场域中获得连贯实践体验,实践教学易流于短期参观或形式化展示,难以形成深度学习。

(二)教师多维角色胜任力的亟待提升

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兼顾课程设计者、情境建构者与学习促进者等多重身份,而当前教师队伍普遍面临企业历练不足、跨学科整合能力有限的问题,课程实施往往局限于传统课堂延伸,缺乏系统化项目设计,学生主体性无法充分释放。

三、实践教学优化策略深度拓展

(一)校企协同融合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被寄予厚望,但若仅停留在签署协议层面的静态联结,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医院文化与行业规范的内核。因此,中职卫校应结合本地区医疗资源与专业设置,联合三级甲等医院、专科医疗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共同搭建融合平台,通过“项目共建—资源共享—评价互认”的运作模式,使医院临床科室和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课堂外延;临床导师、护理部主任及一线护士以“兼职教师”身份与思政教师同台施教;真实病例与护理案例第一时间进入教学情境。学生在角色转化与情境体验中完成知识重构与职业价值升华,学校与医院通过双向评估机制动态调整,确保实践教学目标与岗位胜任力标准持续同频。

(二)跨学科主题项目驱动

传统思政课堂常以单学科视角解析公共议题,学生易将价值判断割裂于专业学习之侧,为打破这层藩篱,卫校可借助“主题项目”框架,把专业技能训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思政要素融为一体,在学期伊始由思政教师牵头联合语文、信息技术以及各专业骨干教师确定若干与校内主要专业紧密相连且具有现实关照价值的研究方向(婴幼儿托育照护质量与家庭支持、医学影像精准诊断中的隐私保护、中药质量溯源与可持续利用、药房处方审查与患者安全、实验室检验在公共卫生预警体系中的作用、中医康复方案对社区老年健康的促进、康复工程手段在残障友好环境营造中的应用、中医护理人文关怀的现代表达、护理服务体验改进等主题),并起草任务书,对成果形态、评价维度与服务人群作出精细描述。学生以团队方式在校内完成方案论证,于医院、社区或行业协会实施田野调研及原型测试,学期末通过公开路演展示整体成果,整个过程辅以学习日志与反思文档,教师在阶段汇报和现场答辩环节提供针对性指导,学生在跨学科协同与真实情境体验中深刻体悟知识迁移与价值建构交汇的力量。

(三)智能技术赋能学习分析

数字化转型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的技术条件,学校可引入学习分析平台将评教评学数据、实训日志、岗位实习反馈与在线互动轨迹进行多源融合,通过算法模型对学生价值倾向、协作表现及问题解决策略进行可视化呈现,教师由此获得驱动教学决策的精准依据,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可基于大数据预测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节点,提前设置情境引导与资源推送,教学实施过程中平台实时捕捉学生讨论焦点与情感波动,生成结构化报告反馈至教师与学生端,学习者在自我监控中及时调整路径,教师在基于证据的干预中实现因材施教,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得以摆脱单一终结性测验,走向全过程、实时化、个性化的综合诊断。

(四)动态评价体系重构

评价改革是实践教学优化的关键枢纽,系统性设计需坚守价值引领与能力成长并重的理念,首先在指标框架上设置“思想认知”“职业伦理”“协作效能”“创新意识”“岗位技能”五大维度,维度下细化描述性指标,避免抽象笼统;其次在评价主体上引入企业导师、社区代表与家长,共同参与线上线下观察与记录,评分权重依据项目特征灵活调整;再次在评价工具上整合电子档案袋、情境表现量规、访谈纪要与同伴互评记录,保证质性材料与量化数据互补;最后在反馈机制上采用分阶段回溯与目标再设定的循环模式,学生在每一轮项目推进后即可收到带有改进建议的多维反馈,教师团队在例行研讨中依据群体数据与个案材料共同修订教学方案,如此,评价由“终点判定”转向“过程导航”,学生在价值观念逐步内化的同时,技能水平与职业认同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林学贤 . 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4,(2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