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造实训中的应用研究
刘雄
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引言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以培养具备扎实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的一线技术工人为核心目标,实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传统实训教学多采用 “教师示范 — 学生模仿” 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技能训练,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整合与灵活运用能力,难以适应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完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为导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入项目实施过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
一、教学目标重构:聚焦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造实训中的应用,首先需重构教学目标,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实训目标多侧重于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掌握,如车床的简单车削、铣床的基本铣削等,缺乏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系统培养。项目驱动教学法下的实训目标应依据机械制造行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将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与素养目标:知识目标强调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原理、质量标准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技能目标注重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熟练运用多种设备完成零件加工、装配调试等综合操作技能;素养目标则关注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养成。
二、教学内容优化:基于真实生产项目的任务设计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项目驱动教学法有效实施的核心,需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蓝本,构建与岗位需求对接的实训任务体系。中职机械制造实训的教学内容应摆脱教材章节的束缚,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典型产品或零部件,设计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的项目,将零散的技能点整合为完整的项目任务链。项目的选取需兼顾教学性与实践性:教学性要求项目难度适中,能够覆盖教学大纲中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性则要求项目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如选取轴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简单机械部件的加工与装配等项目,使学生在实训中接触真实的工艺要求、技术标准与生产流程。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将项目分解为基础型、提高型与创新型三个层次:基础型项目侧重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如 “阶梯轴的车削加工”;提高型项目强调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这种层级化的项目设计,既保证了学生基础技能的夯实,又为其提供了进阶发展与创新实践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三、教学组织革新:构建 “教师引导 — 学生主导” 的实训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造实训中的应用,需要革新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 “教师引导 — 学生主导” 的新型实训模式。传统实训多采用教师集中示范、学生分组模仿的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执行状态。项目驱动教学法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项目实施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协助者。在教学组织中,可按照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与总结阶段:准备阶段,教师明确项目任务与要求,引导学生分析项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帮助学生梳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任务,如查阅资料、设计工艺、操作设备、检验质量等,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引导,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总结阶段,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展示与交流,反思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这种组织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评价完善: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项目驱动教学法下的实训评价需突破传统的 “技能达标” 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综合能力。传统实训评价多以最终的零件加工质量或操作速度作为主要指标,忽视了学生在项目实施中的思考、协作与创新。完善的评价体系应兼顾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技能、个体与团队:评价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成果的质量、工艺的合理性,还应涵盖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问题解决能力、团队贡献、安全规范遵守情况等;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侧重专业性与客观性,学生自评与互评则培养其自我反思与他人评价的能力;评价方式可采用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计划方案、工艺图纸、检验记录、反思报告等资料,全面呈现其成长轨迹。例如,在 “部件装配” 项目中,评价不仅关注装配后的精度与功能,还需考察学生在装配过程中对工具的规范使用、对装配工艺的理解、与团队成员的配合程度等。这种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其学习动力,同时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五、实施保障强化:夯实项目驱动教学的支撑条件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造实训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强化实施保障,为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撑条件。这些保障条件包括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与校企合作三个方面:硬件设施方面,需配备与企业生产水平相当的实训设备、工具与材料,确保项目实施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同时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学生的操作安全;师资队伍方面,需加强 “双师型” 教师培养,通过企业实践、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与实践指导水平,使教师既能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企业生产流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校企合作方面,应深化与机械制造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设计与教学指导,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与技术标准,为学生提供接触企业实际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平台。
结束语
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中职机械制造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路径,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构、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组织的革新、教学评价的完善及实施保障的强化,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应用过程中,需始终立足中职教育特点与机械制造行业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知识与技能的协同、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Z].2020.
[2] 姜大源 .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 刘景忠 .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14):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