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程的困境与出路探究
王瑶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
摘要:众所周知,在大众视野里,中职类学校作为一个地域内的公办学校,它的存在起到了一个教育兜底的作用,在招生中也体现了“应招尽招”的原则。实质上,对于在职高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意识是普遍较低的,家长认为学一门手艺,混个年龄段文凭才是最终目的。在这种认知的前提下,本来应该作为教人在社会为人处世,明理明德的学问——思政课程却被边缘化,一度在课程发展困境中举步维艰。本文正是立足这一现实教学困境,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探索解决出路的可能性对策,以期更好地提升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通路。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困境;出路探究
一、思政课程自觉意识未被唤醒
即使在“三校生”招生考试要求下,思想政治作为一门文化课考试内容,作为教育类专业的专业课考试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仍然没有被得到与其他文化课相较的重视。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只需要背诵就行,甚至把老师的解释教学视为“无聊”“白费力气”;很多学校由于缺乏思政专业的教师而让随便一个专业的教师顶上,内在的领导逻辑便是“谁上一个样”“上不上都一样”,其实这种做法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无趣无用的刻板印象。
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对于思政课程要从严要求是不配合与不理解的。这种对于思政课程学习意义的认识偏差,究其原因就在于课程教学中没有得到内容讲解的认真规范,甚至对于师资专业性的要求也是模棱两可,课程考核方式也存在刻板教条,学生自然习惯性地把思政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空气课”,听天书。
二、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两张皮”
课程思政虽然是针对高校建设提出的,但是中职思政中对于这种两张皮现象是更为突出的。在这种现象中,思政课程应该突出培养的思辨能力与和主动参与性在考评体系中被掩盖了,中职的思政课作为一项德育标准,最后打分都和考勤直接挂钩,对于分数成绩而言不具有太多的参考价值,二对于三校生的文化课考试而言,都是知识点的记忆方面,对于领悟贯通是不具备实际考评性的。因此在当前的中职思政课中,往往出现单一性的教学目的,即只注重学生单个知识点的认知与掌握程度、只注重应试教育,而完全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全面发展潜力的培养,这种做法更是直接导致了思政课程与其他文化和专业课的对立。
三、学情与生情不匹配
众所周知,在大众视野里,中职类学校作为一个地域内的公办学校,它的存在起到了一个教育兜底的作用,在招生中也体现了“应招尽招”的原则。因此,对于中职类学生而言,文化课的学习难度和兴趣是普遍偏低的,特别是对于在升学考试中不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政课而言,它常常停滞于常规教学手段,对于教师专业性的准入要求较低,很多老师都只是照本宣科,甚至根本离开课本大谈自己的个人信仰和经验,这种“传道授业”方式完全脱离了“解惑”为本,因此常常导致学情和生情的难以匹配,出现老师在课堂和教学工作中得不到回应,没有任何教学成就感,学生也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中和没有考试压力的课后逐渐放弃了思想的进步,认为思政课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小家子气,毫无用处。
根据以上困境的总结和分析,我认为应该注重产生问题的核心——提升思政课程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提高在升学、毕业考试中的占比来展开探索解决困境的出路。
一、丰富教学形式,凸显课程专业化维度
思政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教好这门课程离不开对门类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调查数据不难发现,当前的中职思政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的“顶岗”教师,这就会导致教学创新动力严重不足,让非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收效水平难以想见。但它却在事实上统领着当前的思政教育领地,很多领导和资格老的老教师都能定点顶岗,甚至长期踞于主体地位,因此刻板的教学模式被固化下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相脱节,学生自然不是喜闻乐见的。
二、凸显课程思政内涵
前面提到,中职思政因为作为“空气感”的课程地位较低,从而导致教学资源支持不足。实质上本来作为一门设计多个学科和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应该会受到重视,可现实是导致学校领导对思政课有”杂七杂八“的印象,对其关注度不高,认为谁都可以胜任,因此难逃边缘化和透明化。因此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打破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貌合神离”的现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深刻表明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密不可分性,甚至可以说是其他课程的精神领袖, 只有实现思政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课程思政的交互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思政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无才可以教,有才无德要慎用。人才的培养是育才与育德的一个双向同一过程,人无德不立,人才的根本在于立德,只有将思政课宣扬的色号会主义人才应该具备的特质得以传播,中职生在习得技能的同时才能有用武之地。因此要打破这种困境就必须时刻凸显思政课的内涵——立德树人,要重视思政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培训优化,保证其作为中职思政教育工作者时刻都有着新鲜的血液,从而不断提升中职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凸显“无用之大用”
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及人的发展时强调,“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这句话表明,教师要使自己传播表达的思想能得到学生共鸣就必须通过现实条件和生活的鲜活例子来佐证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将过有意义的人生。照本宣科谁都会,但是将文本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的就是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将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案例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信手拈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关联进来,在看似“吃瓜”的同时受到精神上的洗礼,是为无用之大用。
回到赫尔巴特那句话“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从揭示智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入手,对教育性教学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师的重要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的德行,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品德才越好。这就说明品德修养与文化的习得是一个并行的过程,只有在文化学习中贯穿道德教育,才能使得文化知识的增长获得意义,学有所得。这一看法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共鸣,就是在今天也是无可厚非的。
综上所述,要打破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困境是一个对思政课理念长更长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动了利益的蛋糕,但是它的改革与创新也是中职类学校实现转型的重要契机与加速器。
参考文献:
[1]陈光明.新时代中职思政教育问题与创新策略研究[].传播力研究,2020,4(24):155-156.
[2]余田,徐兰芳,段璇.新时代中职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3):100-101.
[3]周良发,潘红,王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堂的基本原则、主要方式与总体思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37-43.
[4]马婕蛛,宋爽.谈新课标背景下中职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变[].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11):9-12.
[5]刘珍池."大思政”视阈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方法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