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作者

刘慢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河北保定  072150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生本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学情设目标,循序渐进促发展

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根据班级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目标设置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提升,确保目标的适切性和可达性。同时,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任务和指导,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1]。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6 课《面积》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如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数的大小比较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目标:1. 理解面积的含义;2. 掌握用“平方厘米”作为面积单位;3. 能运用点格的方法求简单图形的面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如课本、笔记本等,让学生发现物品表面大小不同,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接着,教师出示几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进而引出用一个统一的小正方形来度量面积的方法,并介绍平方厘米的含义。在学生理解面积概念后,教师可展示点格纸,引导学生探索求简单图形面积的方法。例如,教师在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请学生数出长方形覆盖的方格数,并讨论如何快速求出方格数。学生可能会发现通过数长方形的长和宽所覆盖的方格数,可以直接算出面积。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布置练习巩固所学方法。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目标,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并提供适当的练习和反馈,教师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在面积概念理解和计算方面的发展,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二、问题情境引思考,探究学习活思维

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主动探索中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设计新校园”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小设计师的角色。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测量出学校操场、花坛等不同区域的面积呢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思路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移、分割、拼凑等方法,将不规则的多边形转化为熟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探究中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分层教学重差异,合作互助共提升

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小组互助、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实现共同提升。以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对小数认识的深度和计算能力的高低进行分层设计。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重点指导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通过类似“2.5+1.3= ?”这样的简单算式,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表象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本质。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王老师买了 3.6米的红布和 2.5 米的蓝布,比李老师买的 5.8 米白布多多少米?”在随后的小组合作环节,教师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入同一小组,布置类似“小明家去海滨游玩,第一天游玩了 2.5 小时,第二天游玩了 3.8 小时,两天共游玩了多少小时?”的综合性问题。小组成员各展所长,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解题策略,从而深化对小数加法的理解,提升运算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项目化学习解难题,迁移运用强素养

教师应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难题。学生在项目探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验证结论等环节,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项目学习也为知识的迁移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运用意识,提升数学素养,为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班级书架设计”的项目。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的长度测量知识,对教室的大小、现有书架的尺寸进行丈量,并根据图书数量、摆放要求等因素,讨论设计出合理的书架方案。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估测、精确测量、数据记录等技能,通过反复讨论、修正,得出最佳方案。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书架摆放的美观性和空间利用率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并通过实际制作或模型演示,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在整个项目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测量知识的理解,提升了测量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实践等核心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生本理念,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开展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教师应进一步探索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姝 . 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J]. 读写算,2020,(36):123-124.

[2] 李静. 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 甘肃教育,202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