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白海燕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摘要:本文对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碎片化对新闻传播产生了信息完整性受损、新闻深度削弱、虚假信息传播等影响。对此,新闻媒体应构建完整新闻呈现体系,重塑新闻深度,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以此推动新闻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新闻;碎片化;新闻传播
引言
在融媒体时代,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传播环境的剧变使网络新闻报道也呈现出碎片化现象,新闻内容被切割为标题、快讯、短视频片段等离散单元,以适应移动终端的阅读需求。碎片化传播固然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当新闻叙事被解构为“信息快餐”,其价值是否被消解?受众对新闻的认知是否会因此陷入片面化与表面化?因此,本文对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此推动新闻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信息完整性受损
在网络环境中,新闻报道呈现碎片化态势,信息被拆分成零碎的部分进行传播。受众难以通过零散的内容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的整体面貌,新闻事件的连贯性与完整性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导致目前受众对新闻的理解普遍停留在表面,无法精准把握新闻的本质,了解新闻的深层影响,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二)削弱新闻的深度
碎片化的新闻报道模式,使深入剖析新闻内容变得困难。为了快速产出内容、吸引流量,新闻采编人员常简化报道流程,对新闻的内涵和价值挖掘深度不足。长此以往,新闻报道趋于表面化,难以展现新闻媒体应有的深度,受众难以借助新闻报道获取有价值的见解,进而影响新闻传播在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等方面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导致虚假信息传播
碎片化传播的方式为虚假信息的滋生与扩散创造了条件。虚假信息通常以简短且吸引眼球的形式迅速传播,利用碎片化传播的特性快速蔓延。由于碎片化传播缺少完整的验证环节,且受众容易被夸张表述吸引,致使虚假信息一经发出,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干扰正常的新闻传播秩序,误导受众认知,引发不良舆论导向,给新闻传播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构建完整新闻呈现体系
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容易导致信息断裂、逻辑缺失,受众难以形成对新闻的系统性认知。构建完整新闻呈现体系,是恢复新闻传播深度、重建受众信任的关键措施。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内容整合,可弥补碎片化传播的先天缺陷,提升新闻报道的完整性与说服力。新闻媒体需要对新闻进行纵向追踪与横向关联,梳理新闻发展时间轴、关联人物关系,建立立体化叙事框架。例如,央视《新闻直播间》在报道2023年杭州亚运会筹备进展时,不仅实时更新了场馆建设动态,还回溯了亚运会历史、解读体育外交,展现运动员训练细节,建立了“历史现在未来”的完整叙事链。在完整叙事框架的基础上,新闻媒体还需要整合各类媒介形式,突破单一载体限制,增强新闻叙事的丰富性。《人民日报》客户端在报道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成果时,就采用了“图文+3D动画+卫星遥感影像”组合的形式,用文字解析政策背景,动画演示生态修复过程,遥感影像对比十年前后流域变化,使抽象的生态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内容。最后,要确保新闻的完整呈现,还需要在传播端发力,构建全景式传播矩阵,通过主平台深度报道、社交媒体话题引导、短视频平台亮点聚焦的协同传播,实现同一主题在不同渠道的差异化呈现。新华社在“一带一路”十周年报道中,主网就发布了万字深度报告《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微博发起#丝路十年我的故事#话题,征集用户创作的内容,抖音制作3分钟微纪录片《丝路青年说》,形成从宏观叙事到微观个体的传播闭环。
(二)重塑新闻深度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新闻深度是专业新闻媒体区别于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重塑新闻深度,能提升新闻报道的思想价值,重建受众对专业新闻媒体的关注,强化媒体在舆论环境中的“定盘星”作用。新闻媒体应建立专业化选题团队,预留充足采编周期,对新闻进行多方面的解析。《人民日报》的“人民观察”便长期聚焦社会热点,这也是其报道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贴近受众真实生活的关键要点。同时,新闻媒体应推动记者向垂直领域深耕,提升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体系的报道中,记者就需要实地考察拆解工厂,结合化学原理分析电池回收的污染风险,以此使报道更加深入。最后,新闻媒体可采用“报道+解读+互动”的复合模式,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传播形态。例如,推出AI合成主播,在新闻报道中,可通过AI主播与受众进行对话,用生活化场景解答受众关心的问题,以此能够在完成报道和新闻解读的同时,为受众提供更加深入了解新闻的契机,实现专业性与传播性的统一。
(三)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势头
碎片化传播的趋势,使虚假信息也能够迅速扩散,遏制虚假信息传播是维护新闻传播生态健康的核心任务,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新闻媒体应建立“源头筛查-内容审核-发布校验”的三级防控体系,对新闻线索、信息源头、内容真实性进行全链条把关。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新闻线索源头进行身份认证,自动比对官方数据库核查信息真实性,自动拦截虚假线索。同时,要提升技术监测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构建谣言预警模型,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实现虚假信息的精准识别、溯源。通过人工智能监测系统,人工智能能够通过语义分析和传播路径追踪,在几分钟内锁定疑似虚假信息,针对确定的虚假信息,可联动多个部门进行全网辟谣,以此加强源头治理。最后,新闻媒体可打造专业化的辟谣矩阵,联合多个部门,对虚假信息进行集中澄清与正向引导。在辟谣报道中,可通过“谣言原文+权威解读+法律警示”三段式结构展开,以此能够使受众更清楚地鉴别网络谣言,增强网络媒介素养,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势头。
结束语
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虽提升了传播效率,但对新闻传播效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对影响进行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新闻媒体应构建完整新闻呈现体系,重塑新闻深度,遏制虚假信息传播,从而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推动新闻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清.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4,(05):67-71.
[2]李青蔚.网络新闻报道碎片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4,(1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