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持续性导向下的麻柳溪
孙晓玥 董灵文
湖北民族大学
该成果隶属于2024 年度杭恩对口合作社科课题。
摘要:恩施麻柳溪河滨水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景观设计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民身心健康以及保护当地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文化可持续性的导向下,对恩施麻柳溪河滨水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本文深入分析了恩施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脉络及民族文化风貌,强调整合这些自然和文化元素到景观设计的必要性。研究提出了多种设计策略,如应用地方特色植物、融入传统建筑风格和象征性符号、以及依据地方节日活动打造动态的文化景观,增强景观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些措施旨在加深恩施麻柳溪河滨水公园与地方文化的联系,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增强公园的文化价值和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文化可持续性;恩施麻柳溪河;滨水公园;象征性符号;文化遗产
一、恩施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分类
1.恩施文化的历史演变
古代土家文化,恩施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土家文化的特点是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及崇尚勇敢、勤劳、智慧等品质。
恩施地区是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地带,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独特影响。巴文化以其神秘、朴实及崇武特质闻名,而楚文化则以其浪漫情怀、自由精神和礼仪文化为人所称道。这种文化的融合为恩施地区的文化景观增添了特有的风采。
2.恩施文化的分类
(1)民间文学
恩施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人民对自然、历史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愿望。
(2)建筑艺术
在恩施地区,土家族的建筑艺术显著地展示了当地的文化特征与民族魂。特别是彭家寨为代表的吊脚楼与摆手祠堂这类建筑结构,不仅实用性强,更凸显了木制建筑的审美价值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性。
(3)歌舞艺术
舞蹈艺术因其快乐的节奏、独特韵律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广受赞誉。以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舞蹈为例,铜铃舞和打连厢等轻快的舞蹈,它们不仅展示了民众对于生活的热情,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二、恩施滨水公园发展现状
(一)设施及生态环境
恩施州滨邻河溪的公园是体现核心绿地发展的承载体,其基础设施徐徐完善。公园各个级别道路结构明晰,便于游客迅速抵达各主要景关节点。在更大范围的城市规划中,恩施州理想规划市级公园、片区公园和大约135个中小型滨水公园。在恩施的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上,虽已努力融合自然与地方文化,但在某些领域仍有待提升。当前,由于气候的多变,部分设施出现破损侵害以及老旧坏死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的体验,还危害到当地居民的安全。
(二)持续发展规划与目标
在保障恩施滨水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下,滨邻河江的公园应打造与完善管辖及维持保护体系。公园应配备专业的安保管理人员,社区整体辅助参与等团队来负责公园的常规运维任务。此外,公园严格执行安保措施,确保游客及原居民安全无忧。未来的发展,恩施滨水公园致力于遵循可持续性导向原则,力图不断提高公园品质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公园计划强化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丰富文化活动并增强旅游魅力。此外,公园将加强与人民的交流,共推城市素质发展与生态循环建设。
三、麻柳溪河滨水公园设计的原则及策略
(一)麻柳溪河滨水公园设计的原则
1.文化可持续性原则
(1)深入研究与挖掘恩施地区的地方文化
通过对恩施文化的全面解读,不仅加深了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还为该地区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与有效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2)在公园规划与设计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
在设计公园景观、建筑与雕塑时,恩施本地的文化特色,包括土家族和苗族的建筑风格、传统纹样与民间传说等,都得到了巧妙的融合与呈现。
(3)展示和传播地方文化
在恩施地区,公园设计须深入整合羌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及当地历史传统。通过巧妙的景观布局、文化艺术雕塑和传统建筑风格的融入,不仅能够彰显恩施地区的文化独特性,也有助于增进市民与游客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4)持续维护和更新
应根据公众反馈及社会文化的演进,适时对公园进行改进和升级,以维持其生机与魅力。
2. 生态优先的规划设计原则
要求我们重视河流和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构建生物廊道以及扩展绿地,河岸衔接建设来加强植被的配置能有效促进水质的净化并推动生态修复。
3. 社区参与互动原则
对地方文化遗留产物的保护与挖掘中,当地社区自治应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关重要。相互的伙伴关系不仅助力文化持续发展,还能扩增其世界影响。实施邀请地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及文化爱好者在公园内举行展示与教学活动,使游客与当地人都能直接体验到地方文化。此外,地方的滨水公园规划和建设应考虑包括原住民和居委会在内的社区意见,确保公众在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各阶段中有广泛的参与。规定期限的举办文化和社区活动也有助于加强社区与公园游玩人们的联系,增强社区各个凝聚力和地方文化认同。
(二)麻柳溪河滨水公园设计的策略
1.文化元素的多元塑造
(1)语言
羌语以声调口头传播特性,后书写通常采用汉字或藏文。该语言包含多个与汉语、藏语相关的词汇,这映射了羌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广泛的交流与互影响。为更好展示羌族语言文化,在滨水公园规划一块以羌族文化为主题的展示和体验区。该区域将集中展示恩施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遗址以及现代创意发展。此举不仅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恩施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2)服饰
羌族的传统服饰有碧桂蓝为代表的色彩艳丽和民族风格独有而著称。羌族人民普遍偏爱穿戴银饰镂雕头饰或镶嵌宝珠高顶帽。男子通常选择着装长款末膝袍或短仕衫,并在腰间搭配民族花纹的束带,下身穿裤或裙。而女性则倾向于穿着长拖裙或短衫,腰间配以五彩缤纷的彩绸,选择长裙或裤子作为下装,并频繁装饰以银制品饰、珠宝及绣花饰图案等饰品。
公园是理想的开放自然场所,非常适宜举行服装文化交流活动。这类活动不仅为当地居民与游客提供了一展才华的平台,而且还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进一步的提案包括在公园定期组织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图腾案赏析、特色服装饰展示、舞台剧演出、歌唱展演、及民族语言展览等。这些活动将有效提升公众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赏识,从而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
(3)建筑
羌族的建筑风格特色主要表现在采用木质框架辅助石质承重,一般建三层楼高。外墙多涂白色或浅灰色图案,屋顶则覆以瓦片或石板。。在恩施特色羌城中,羌寨保留了羌族村寨的传统风貌。羌族的建筑群中,黄褐色的石屋紧贴山坡,层层叠叠向上延伸,石头与墙绘形成独特的建筑肌理。这些建筑群不仅展现了羌族建筑文化的精湛技艺,而且保留其完整和独特民族建筑风格,是建筑界的文化保存模范。
(4)民间艺术
羌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其中绣花、歌舞和音乐最为突出。羌族刺绣,亦称“云端艺术”,是一种得到国家级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项手工艺以红色为主要色调,采用多样的针法及图样,其特点在于线迹难以寻迹,展现出明快、朴实而不失大方的视觉魅力。羌绣的几何变形风格将审美与功能性巧妙融合,所呈现的图案不仅色彩绚丽多彩,也象征着羌族人对生活的祈愿和美好愿景,反映出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感的融合。将羌绣特有的图案整理演变制作成羌绣文化景观小品来充实地域特色文化。
2.空间形式的营造
在设计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时,首先应明确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可以确保游客活动的流畅性和舒适度。根据核心原点的规划考虑围绕河流或水域进行演变布局。
在规划公园功能空间时,需综合考虑访客的具体需求与公园的功能定位。通过精心设计不同的特色区域,将雨滴落下产生的波澜来设计休憩区的座椅与植物的空间表达。通过河流的起伏拍打来设计出连接娱乐场所与中心舞台的道路。活动中心通过羌族特色图案设计平台铺装。确保各功能区既相互衔接又保持必要的独立性。这种策略不仅满足了多样化的游客需求,也极大地增强了公园的特色。
在表现滨水公园空间关系上,融合地域文化元素至关重要。通过创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雕塑、文化墙以及文化广场,不仅可以充分展示恩施地区独有的文化风貌,还能极大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文化特色应与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协调一致,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而统一的空间感受。
3.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
在河滨区域实施的生态恢复项目已经有效地重建了损坏的湿地和河岸植被,从而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如生态植被覆盖和生态驳岸,不仅具有减少洪水风险、改善水质的作用,同时还为野生动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此外,通过设置雨水收集及处理系统,这种系统不只能用于灌溉,还可以补充公园中的水体,有效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4.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启动文化研究的初步步骤中,本研究深入了解恩施地区丰富的历史、民俗和传统艺术,以识别和强调其独特及象征性的文化属性。研究同时致力于保护该区域宝贵的文化遗存和历史建筑,积极探索如何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合至公园设计中,进而使公园成为展现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场所。
探讨如何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打造既有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这一过程不仅涉及雕塑和景观装置的设计,还包括策划与当地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相结合的创新文化活动,以提高其吸引力和参与度。本文还将探讨与当地艺术家及设计师的合作模式,共同开发融合创新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旨在丰富公园等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此外,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行.滨水休闲公园艺术文化内核塑造研究[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8.
[2] 原群.景区景观价值的7种提升路径[J].中国旅游报,2015(2):24-25.
[3] 蒋笃.文化主题如何挖掘提升[J].旅游规划设计刊,2021(3):31-32.
[4] 杨小玲.论景观设计的民族心理因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8):57-58.
[5] 孟思羽,王历凤.浅谈滨水景观的营造[J].现代园艺,2019(06):58-59.
作者简介:孙晓玥(2002.7—),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民族大学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院 学历:学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董灵文(1977.12—),女,汉族,湖北省恩施市人,湖北民族大学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院 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