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施路径与效度分析
向飞飞
广元天立学校 628000
引言
新课标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促使高中化学评价模式从终结性考试向形成性评价转变。传统评价侧重结果,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发展;而过程性评价通过持续收集学习证据、及时反馈与调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反思,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人教版新教材中丰富的探究实践活动为过程性评价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此,本文将探讨过程性评价在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具体实施路径及其实践效度,并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评价工具体系
为保障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需设计涵盖笔记、思维导图、实验记录、小组汇报、形成性测验等多种工具,配合量表、打分卡与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形成“三位一体”评价体系。笔记与思维导图不仅体现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学科框架的理解程度,还可记录疑问与思考过程,为教师精准反馈提供依据;实验记录与操作视频便于评价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还能通过回放分析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难点;小组汇报与同伴互评则能检验合作探究与表达沟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视角;形成性测验可随堂检测认知水平与问题解决策略,还能对比各阶段学习成效。各工具既要与教学目标紧密对应,又要兼顾可操作性与可量化程度,确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高效收集、记录和分析评价数据,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二、设计基于探究的学习任务与即时反馈机制
过程性评价应与探究式学习任务深度融合,根据人教版教材各单元主题,设计满足“问题导向—自主探究—成果展示—反思改进”闭环的教学情境。例如“化学反应速率”单元可通过变温条件下的滴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方案、记录数据、分析影响因素并撰写小组报告,教师针对关键环节给予即时点评与修正建议;课堂上可利用闪电提问或分组PK 形式,快速获取学生理解程度并即时反馈;电子学案批注功能能将评价意见嵌入学生作业中,方便查阅与复盘;在线平台的自动化评估与引导性提示则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偏差、调整思路并开展二次实验。为加强跨单元衔接,还可将探究任务设计为系列项目,使学生在不同主题间迁移思维,并在每一阶段汇总形成学习档案。该路径不仅强化学科核心概念的内化,还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元认知与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在不断反馈与改进中形成自主探究与学科思维。同时,可结合校外实地调研或企业实践,使探究任务与现实问题接轨,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动力。
三、优化师生互动与同伴互评环节
过程性评价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师生互动与同伴互评是其关键环节。教师在课堂中需扮演引导者与促进者,通过设计情境化问题、开展“展示—质疑—改进”的讨论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度与反思意识。在每次实验或探究活动后,组织同伴互评,使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反观自身,既能巩固所学知识,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沟通表达能力。为保证互评质量,可提前提供多维度评价量表和标准范例,并设置公开展示与总结反馈环节,将优秀成果和有效改进建议同步分享,为学习共同体注入正向激励;同时,教师应对互评结果进行二次点评,确保同伴反馈能够被合理吸收并指导后续学习。此外,可定期开展互评培训与范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科学评价方法,也让他们体验被评价和评价他人的双重角色,增进同伴支持与情感认同。借助移动端互评工具,还能设置积分和徽章机制,提升学生互评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形成良性竞争与协作氛围。
四、融入信息技术,提升评价效率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强大支持。利用教学管理平台与移动终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评价模式:线上阶段可借助微课视频、在线测试与电子实验模拟,实时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并自动生成统计报告;线下阶段结合纸笔作业与实验实践,形成多渠道、多视角的数据闭环。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仪表盘帮助教师快速掌握学生学习进度与薄弱环节,并可基于数据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精确依据。此外,通过智能提醒与推送功能,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收到反馈建议,促进学习过程的即时改进;集成AI 文本分析与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批改简答题与实验照片记录,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在信息化运用中,还需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确保学生档案仅在授权范围内访问。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平台维护,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及长效应用。
五、效度分析与实践反馈
为验证上述实施路径的效度,本文选取两所重点高中各三个班级共 180 名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过程性评价教学实验。通过前后测化学核心素养水平、课堂观察记录、学生问卷与教师访谈等多元数据,分析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化学概念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思维品质以及学习态度与责任感等维度的提升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探究能力与反思习惯上显著优于对照组,核心素养综合得分提升约 12% ,且提升在统计上达到了 p<0.05 的显著水平;学生普遍反映即时反馈帮助其及时纠错并保持学习动力;教师则认为评价工具体系与信息化平台极大提高了评价效率与科学性。研究还发现,该模式在不同学业水平学生间具有良好适用性,但对教师专业培训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可开展长期追踪研究,检验效度的可持续性与推广性,并在更多学校环境中测试。
结论
过程性评价通过构建多元化工具体系、设计探究式任务与即时反馈、优化师生与同伴互动、融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支持与提升。效度分析表明,该评价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巧、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未来可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与量表,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成性评价中的应用,推动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向更高水平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发展,为落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涛涛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 [D]. 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047.
[2] 苑晓娟 . 思维可视化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1667.
[3] 林勇杰 . 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中化学主题式复习教学研究 [D]. 赣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685/d.cnki.ggnsf.2024.0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