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手工创作”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文莉
城口县任河小学 重庆市城口县 4059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劳动教育愈发重要。小学美术“手工创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将其与劳动教育融合,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劳动意识。探究二者融合路径,可推动小学教育质量提升。
1.小学美术“手工创作”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基础
小学美术“手工创作”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具备认知契合与实践互补的双重基础,二者均聚焦学生动手能力与责任意识的培养。美术手工创作强调通过剪、折、粘、塑等动作完成作品,劳动教育则注重通过实践掌握劳动技能、理解劳动价值,二者在“动手实践”层面高度契合。例如低年级“折纸收纳盒”手工课,学生需学习折纸的对称裁剪、边角折叠等技能,最终完成可用于收纳文具的盒子,这一过程既锻炼了美术手工的造型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实用物品”的价值,符合劳动教育中“掌握生活劳动技能”的目标;中年级“黏土蔬果模型”创作课,学生需观察真实蔬果的形态、纹理,用黏土捏制、塑形,不仅提升美术观察力与表现力,还能通过模拟“蔬果种植收获”的劳动场景,理解劳动与生活的关联,这种“创作即劳动、作品即成果”的特性,为二者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基础。
2.小学美术“手工创作”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状
2.1 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当前二者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目标割裂与内容零散的问题,多数学校的美术手工课与劳动课各自独立,未形成统一的融合目标。例如美术课设置“剪纸窗花”教学,目标仅聚焦“掌握剪纸技法、美化生活”,未融入劳动教育中“传统工艺传承”“劳动成果分享”的目标;劳动课虽会涉及“手工制作”,但多以“制作工具”(如简易扫地笤帚)为主,未结合美术的审美要求,导致作品缺乏艺术性。部分学校虽尝试融合,但内容设计零散,如仅在美术课末尾加入“清洁创作工具”的劳动环节,未将劳动教育的“技能学习、价值认知”融入手工创作全程,不符合“课程整合”的系统要求,难以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
2.2 教学实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教学实施中,二者融合面临“实践深度不足”与“资源支撑薄弱”的挑战。例如高年级“废旧材料改造”手工课,教师仅让学生用纸箱、瓶盖拼贴简单造型,未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材料回收的劳动意义”,也未组织学生将改造后的作品(如收纳箱、笔筒)用于班级劳动(整理图书角、收纳工具),导致劳动实践停留在表面;部分农村学校因缺乏手工材料(如黏土、彩纸)与劳动实践场地,无法开展“植物拓印”(需采集植物叶片)、“手工编织”(需编织材料)等融合课程,教师只能通过图片演示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践,既削弱了美术手工的创作体验,也让劳动教育失去了“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
2.3 教师认知:对融合的理解与态度
许多教师对二者融合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美术教师认为“融合就是在手工课加劳动任务”,忽视审美与劳动的内在关联;劳动教师则认为“融合会占用劳动技能教学时间”,对融合持消极态度。例如美术教师在“布艺贴画”课中,仅在创作后让学生“打扫桌面卫生”,将此视为“融合劳动教育”,未引导学生体会“布艺制作中的劳动匠心”;劳动教师在“手工缝补”课中,仅关注“缝补针法是否熟练”,不要求学生考虑“缝补处的美观性”,无视美术审美对劳动成果的提升作用。部分教师因缺乏融合教学培训,不知如何设计既符合美术要求又体现劳动价值的课程,导致融合教学多停留在形式层面,难以落地见效。
3.小学美术“手工创作”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路径
3.1 课程设计:整合教学内容与目标
课程设计需围绕“审美+劳动”双目标,整合手工内容与劳动主题。例如设计“校园植物手工铭牌”课程,美术目标设定为“运用黏土、彩笔制作造型美观的铭牌,突出植物特征”,劳动目标设定为“了解植物养护劳动知识,学会为校园植物挂牌”;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如樱花树、梧桐树),记录叶片形状、花期等特征,再用黏土捏制铭牌底座,用彩笔绘制植物图案并标注名称、养护要点,最后分组为植物挂牌并记录养护责任。另一案例“家庭手工围裙”课程,美术目标是“设计个性化围裙图案,掌握布料裁剪与缝制基础技法”,劳动目标是“学会使用简单缝纫工具,体会家务劳动的价值”,学生完成围裙制作后,需回家尝试用围裙参与家务劳动(如洗碗、做饭),并记录劳动感受,实现“创作成果服务劳动、劳动体验深化创作意义”的融合目标。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方法需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采用“情境创设+实践联动”的方式,强化融合体验。例如低年级“手工包饺子”课程,教师先播放“家人一起包饺子”的生活情境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饺子的形态,再示范用彩泥模拟“擀皮、包馅”的动作,学生在创作中学习美术造型技巧;随后组织“模拟厨房”活动,让学生将“彩泥饺子”按“摆放整齐、分类收纳”的劳动要求整理到“餐盘”中,教师根据小组的分配角色,首先指导学生观摩视频或教师动手制作的过程,掌握各种角色、场景和道具的基本制作方法,教师事先对具体要求和操作技法加以说明,然后对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分配的任务进行分别指导。还可邀请家长志愿者现场演示真实包饺子过程,让学生对比手工创作与真实劳动的关联。中年级“手工编织挂毯”课程,教师可引入“传统编织工艺”情境,展示民间艺人的编织劳动场景,再指导学生用毛线、木棍学习编织技法,同时组织“班级挂毯装饰”劳动活动,让学生分组将完成的挂毯装饰教室墙面,在协作中体会“劳动创造美、美提升劳动成果价值”的道理。
3.3 评价体系:建立全面评价机制
评价需兼顾美术创作与劳动表现,构建“过程+成果+反馈”的全面评价机制。例如“手工书架制作”课程,评价维度包括美术层面、劳动层面;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实践反馈。另一案例“手工种子画”课程,评价时不仅关注种子画的构图、色彩搭配(美术评价),还需考察学生是否参与种子收集(如收集向日葵籽、南瓜籽)的劳动过程,是否将种子画用于校园文化展示(劳动成果应用),同时结合家长评价,形成“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融合教学效果。手工制作课不再以传统单一形式出现,而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美术教师只有从教学实践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开拓创新,才能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培养出更多优秀美术人才。
结束语:小学美术“手工创作”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可行且必要的。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能有效促进二者融合。未来需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杰.小学劳动教育中手工制作课程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J].教育界,2025,(17):2-4.
[2]程收教.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纸材拓展运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5,(24):151-154.
[3]高雅雯.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5,(03):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