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术前三度肿胀在四肢骨折中的风险评估:敏感指标的临床监测研究

作者

王建芳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疆阿克苏 843000

四肢骨折属于创伤性疾病的典型代表,由于其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又牵涉到重要的功能区域,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术前三度肿胀指的是骨折部位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明显水肿的情况。这种病理状况不但让手术变得更为困难,而且直接关系到复位的准确度以及操作视野,而且还会大大提升术后感染,愈合迟缓以及功能受损之类的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在最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肢的存活或者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创建起一套系统的术前三度肿胀风险评价体系,已经变成骨科领域急需攻克的关键难题之一。

一、四肢骨折与三度肿胀风险的临床现状

四肢骨折是创伤骨科的常见病种,其病因涵盖高能量损伤(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低能量致伤因素(老年人骨质疏松导致的跌倒),该类疾病在全球范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并且常常伴随着多系统的复杂并发症,软组织损伤尤为明显,术后继发性肿胀情况比较显著[1]。“术前三度肿胀”是指伤后患肢肿胀程度达到重度,临床特征体现为皮肤张力明显增大、局部温度上升、颜色发生改变(紫红色或暗红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剧烈疼痛并伴随活动受限等情况,严重时甚至出现感觉异常或表皮水疱等表现。这种病理状况一般在伤后 6 到 24 小时慢慢发展起来,它形成的缘由牵涉组织液外溢,局部炎症反应,微循环出现异常,静脉回流被堵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二、四肢骨折术前三度肿胀的敏感监测指标分析

传统三度肿胀评价主要依靠临床直观判定和基础测量技术,包含皮肤弹性状况,色泽变化,周径差异,疼痛敏感程度,毛细血管充盈恢复时间等诸多指标,此类方法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设备支撑,具备初步筛查的意义,肢体周径测量属于关键量化手段之一,常以特定骨性标志点为参照,在固定距离处对患侧和健侧相应部位开展周径比较,再融合随访数据的动态走向,可以做到肿胀发展进程的全程追踪和准确评判。肢体周径差异超过 3 厘米或者相较基线值增长比例超出 20% ,就需警觉三度肿胀出现的风险,皮肤张力变化以及色泽改变有着明显的警示意义。在三度肿胀时期,患肢皮肤常常表现出紧绷感,透亮性加强,质地硬化并伴发水疱形成,这些状况显示着皮下组织发生液化性坏死和营养不良之类的病理现象,如果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达到 3 秒以上,这就表明末梢循环存在损伤,这是评判筋膜腔内部压力不断上升的重要指标[2]。

三、三度肿胀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临床应用

四肢骨折手术期间,三度肿胀被当作一种重要并发症,风险评估的精确性直接影响临床决策质量和患者预后效果,传统单一指标可以给予一些参考信息[3],但是很难全面体现肿胀的动态改变及其潜在危害,从而容易出现误判或者漏诊状况。近些年来,伴随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起以多因素协同为主导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这种类型的模型会把体征监测,量化检测,生化参数,影像学特征等要素融合起来,再利用统计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并赋予不同权重,进而达成对三度肿胀风险的准确预测[4]。此类模型往往包含以下关键变量:肢体周径差值,皮肤张力评分,疼痛程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局部温度波动,组织压力及其变动趋势,超声多普勒检测的血流灌注情形等等。

四、早期干预策略与术前管理建议

相关研究显示,在高能量四肢骨折或者存在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病例当中,肿胀往往在伤后 6 到 12 小时开始显现,并且会在 24 到 48 小时达到顶峰,之后慢慢变得稳定下来,从临床数据来看,肿胀增长速度最快的那个时间段,也就是从受伤到达到峰值的时间段,是三度肿胀高发的关键时期,所以最好把术前监测划分成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线期,即 0-6 小时,及时获取初始数据,涵盖患肢周长,皮肤状态,毛细血管充盈程度以及疼痛评分等内容。这些信息可作为后续评估的参照基准;第二阶段是高危期,也就是 6-24 小时,这一时段肿胀增长速度较快,每过 4 小时就要做一次全面评估,特别要关注那些关键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周长增量超出1.5 厘米/4 小时,或者组织内压增大超过 10 毫米汞柱/6 小时,就要马上采取干预手段;第三阶段则是平稳观察期,即 24-48 小时,依据前面的处理成效来决定是否继续维持高强度监测,或者渐渐转变为低频跟踪模式[5]。

五、结束语

针对四肢骨折病人围手术期出现的肿胀等级现象实施处理很具挑战性,它不但会加剧局部软组织受损状况,还极有可能大大提升手术复杂程度及各类意外事件产生的可能性。在创建较为精确的肿胀程度判定体系并且执行动态观测工作的情况下,塑造起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成为重中之重的关键部分,通过恰当设定观测时间节点以及采用各种多模态结合式警报方法,就完全可以达到较早阶段预估危险的目的,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术前全面管理事项程序,从而让病人在获得高效又保障安全性医疗服务的条件变得可行。

参考文献:

[1]沈飞,孙春华,杨可佳.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联合复方骨肽注射液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2,16(6):476-478.

[2]胡新颖.风险评估策略基础下精细化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有效性评价[J].每周文摘•养老周刊,2023(11):0222-0224.

[3]曾春兰.风险评估策略基础下的优质护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24):90-93.

[4]江雨.手术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的护理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3(011):000.

[5]王永.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临床效果评价[J].每周文摘•养 老周刊,2024(2):009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