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策略
代小翠
茅坪回族镇初级中学
一、构建任务驱动活动链,强化学生主体参与
在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构建连贯的任务驱动活动链,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复杂的学习目标拆解为一系列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子任务,形成环环相扣的活动序列。这种活动链不仅能明确学习方向,还能让学生在持续的任务推进中保持学习热情,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可围绕“探索物候奥秘,感受科学与文学之美”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链。首先,设计“初识物候”基础任务,让学生通读课文,梳理文中提到的物候现象及影响因素,完成“物候现象记录表”,这一任务聚焦语文文本梳理能力;接着,设计“探究物候科学原理”跨学科任务,联合地理学科,引导学生收集当地不同季节的物候数据,结合地理知识分析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对物候的影响,完成“本地物候与地理环境关系报告”,实现语文与地理学科的融合;最后,设计“撰写物候观察日记与科普短文”创作任务,让学生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与观察所得,用文学性的语言记录物候变化,同时撰写一篇科普短文解释物候原理,既锻炼语文表达能力,又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任务链,学生在层层递进的任务中主动参与,逐步提升综合素养。
二、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促进迁移应用能力
真实学习情境是连接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让学生在贴近实际的场景中感受知识的实用价值,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新课标强调学习要回归生活,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需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具有真实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将所学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实情境能降低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深度迁移。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可围绕“解读古典小说中的智慧,提升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校园文化节“经典名著改编”活动,设计“《智取生辰纲》情景剧改编与展演”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首先,创设“剧本改编筹备组”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冲突及环境描写,讨论改编思路,这一过程聚焦语文文本分析能力;接着,联合美术学科,设计“场景与道具设计”环节,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结合美术构图知识,绘制情景剧的场景草图,制作简单道具,实现语文与美术的融合;然后,融入戏剧表演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台词的语气、动作,设计角色的肢体语言与表情,进行情景剧排练;最后,在校园文化节上进行展演,邀请师生观看并评价。在这一真实情境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美术、戏剧等多学科知识,将课文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情景剧,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三、嵌入协作探究机制,发展批判与创新思维
在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嵌入协作探究机制,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交流、论证,在合作中突破思维局限,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特的见解。同时,协作探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可围绕“传承儒家文化,探讨经典的现代价值”设计协作探究式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确定核心探究问题:“《论语》中的修身、治学思想对当代中学生有哪些启示?”,将学生分为“修身组”、“治学组”、“处世组”三个探究小组,每组明确分工,如资料收集员、观点记录员、汇报发言人等;接着,引导各组开展协作探究,“修身组”可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收集《论语》中关于修身的语句,分析其与当代中学生道德规范的联系,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治学组”联合历史学科,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对比古今教育方式的异同,探讨《论语》治学思想对现代学习的指导意义;“处世组”结合社会学知识,分析《论语》中处世智慧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最后,组织各组进行成果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质疑与补充,共同提炼《论语》经典的现代价值。在协作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对《论语》的理解,还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批判与创新思维。
四、设计多维评价体系,推动反思与持续改进
传统的语文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多维评价体系需突破单一评价的局限,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合作表现等多个维度,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同时,评价应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实现持续进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以《中国石拱桥》为例,针对“走进中国石拱桥,感受建筑与文学的魅力”跨学科主题学习,可设计多维评价体系。在知识维度,通过“石拱桥知识测试卷”考查学生对课文中石拱桥特点、说明方法等语文知识,以及联合数学学科涉及的几何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能力维度,采用“石拱桥模型设计与解说评价表”,从模型的科学性(结合物理力学知识)、美观性(结合美术设计)、解说的准确性与流畅性(语文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情感态度维度,通过“学习过程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在收集资料、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的参与度、积极性与责任感;在合作表现维度,设计“小组合作互评表”,让组员从分工完成情况、沟通协作能力、贡献度等方面相互评价。此外,还加入学生自我评价环节,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反思自己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合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计划。通过这样的多维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推动后续学习的持续改进。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任务驱动活动链,能让学生在有序任务推进中强化主体参与;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嵌入协作探究机制,能促进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发展;设计多维评价体系,能推动学生与教学持续改进。这些策略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服务于跨学科学习目标的实现。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挖掘跨学科元素,加强学科协同,不断优化设计,真正实现学科融通、素养落地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杨雪峰.跨学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32):142-144.
[2] 戴新旺.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J]. 江苏教育,2024,(43):48-50.
[3]王小亮.新课标视角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J].作家天 地,2024,(2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