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家园共育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创新与优化

作者

鲁晨鑫 张小雨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4

引言:

家园共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关键纽带,其质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当前,部分学前教育机构的家园共育模式仍存在“幼儿园主导、家庭被动参与”“活动形式固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数字化工具的普及,探索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创新路径,优化共育机制与内容,成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参与主体失衡,家庭参与度与主动性不足

在现有家园共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幼儿园单向主导”的现象:幼儿园多以通知、要求的形式传递教育任务,如布置亲子作业、组织家长开放日等,而家庭多处于“被动配合”状态。部分家长因缺乏教育专业知识、工作繁忙等原因,难以深度参与共育过程,甚至将幼儿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导致家园共育沦为“幼儿园独角戏”,未能形成“幼儿园与家庭双向协作”的良性互动格局。

1.2 共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

当前家园共育的形式较为固化,多集中于“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册”等传统方式,内容以幼儿园教学进度反馈、幼儿在校表现通报为主,缺乏结合幼儿个体差异、家庭教育需求的个性化设计。例如,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情绪管理等具体问题的共育活动较少,且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拓展共育场景,导致共育内容与家庭实际需求脱节,难以激发家长的参与兴趣。

1.3 沟通机制不完善,信息传递与反馈不及时

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沟通存在“碎片化”“单向化”问题:沟通多集中于幼儿安全、健康等基础信息,缺乏对幼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深度交流;同时,幼儿园对家长反馈的需求、建议响应不及时,甚至未建立有效的反馈渠道,导致家长的教育困惑无法得到解决,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教育认知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共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创新方向

2.1 内容创新:聚焦“幼儿发展需求”,设计分层化共育内容

家园共育内容需从“统一化”向“分层化”转变,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发展特点与家庭需求,设计针对性共育主题。例如,针对 3-4 岁幼儿,可围绕“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设计共育内容,如幼儿园提供生活习惯训练方法,家庭配合开展居家练习;针对 5-6 岁幼儿,可聚焦“入学准备”,开展“专注力训练”“社交能力培养”等主题共育活动,同时为家长提供幼小衔接的教育指导,让共育内容更贴合幼儿成长需求与家庭实际。

2.2 形式创新:融合数字化工具,拓展共育场景与渠道

借助数字化工具打破传统共育的时空限制,创新共育形式:一方面,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搭建“线上家园共育空间”,推送幼儿教育知识、亲子互动案例、个性化教育建议等内容,方便家长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另一方面,开展“线上亲子共育活动”,如线上绘本共读、家庭手工直播分享等,同时建立“线上沟通群”,实现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实时交流,让共育场景从“线下固定场景”延伸至“线

上灵活场景”。

2.3 主体角色创新:推动“单向主导”向“双向赋能”转变

打破“幼儿园主导、家庭被动”的角色定位,明确幼儿园与家庭的“平等协作”关系:幼儿园需从“教育传递者”转变为“教育支持者”,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如开设“家长课堂”,邀请专家讲解幼儿心理学、家庭教育方法;家庭需从“被动配合者”转变为“教育参与者”,主动分享幼儿在家表现、家庭教育困惑,参与幼儿园共育方案的设计,形成“幼儿园赋能家庭、家庭反哺幼儿园”的双向互动模式。

三、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双向赋能”机制,提升家庭共育能力

一方面,学前教育机构需系统设计家长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教育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升家长的共育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家长资源库”,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如邀请医生家长讲解健康知识、设计师家长指导手工课,让家庭资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补充,实现家园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

3.2 完善“需求导向”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建立“分层沟通+及时反馈”的共育沟通体系:针对不同家庭需求,开展“个性化沟通”,如对新手家长重点指导育儿基础技能,对隔代教养家庭提供代际教育协调建议;同时,设立专门的“家园共育反馈通道”,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长需求与建议,明确反馈时限(如 3 个工作日内响应),并定期向家长公示反馈问题的处理结果,确保沟通“有来有回”,提升家长的共育满意度。

3.3 打造“数字化+个性化”的共育平台

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综合性家园共育平台,实现“信息整合+个性化服务”功能:平台需包含“幼儿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在校与居家表现)、“共育任务库”(根据幼儿特点推送个性化亲子任务)、“教育资源库”(分类提供绘本、儿歌、亲子游戏等资源)三大核心模块;同时,平台可通过数据分析家长的浏览记录、参与情况,精准推送家长感兴趣的共育内容,让数字化工具真正服务于“个性化共育”,而非简单的信息传递。

结论:

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打破“单向主导、形式固化”的传统模式,构建“双向互动、需求适配、数字融合”的新型共育格局。当前,解决家园共育中的参与失衡、形式单一、沟通不畅等问题,需从内容、形式、机制三方面发力:通过“双向赋能”提升家庭共育能力,借助数字化工具拓展共育场景,完善沟通反馈机制保障共育实效。未来,学前教育机构需进一步关注家庭与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持续探索家园共育的创新路径,让家园共育真正成为幼儿健康成长的“双引擎”,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鹃.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探究[J].智力, 2023(14):179-182.

[2] 王莹莹."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家园共育模式创新策略[J].决策探索, 20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