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陕南秦巴山区核桃炭疽病的流行因素及防治

作者

鲁菲 谢恩

汉滨区林业局 陕西安康 725000

引言

陕南秦巴山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核桃生长,核桃种植面积达百万亩以上,年产量超 10 万吨,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核桃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危害日益严重,发病年份果实受害率可达 30%80% ,严重时导致绝收,且病果品质下降,商品价值丧失。

核桃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侵染叶片、新梢。果实受害后出现褐色至黑色病斑,圆形或近圆形,中央凹陷,病斑上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盘),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黏质孢子团,后期病果腐烂脱落或干缩变黑挂在枝头。叶片受害产生不规则黄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树势。

深入研究该病的流行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对稳定陕南秦巴山区核桃产量、提升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桃炭疽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1.1 气象因素:温湿度是关键驱动因子

陕南秦巴山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 800-1200mm ,且集中在6-9 月(占全年 70% 以上),此时正值核桃果实膨大至成熟期,平均气温 22-28C ,相对湿度常达 80% 以上,为炭疽病菌的侵染与繁殖提供了适宜条件。

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5-28C ,相对湿度需 ⩾95% ,持续阴雨(连续3 天以上降雨)会显著增加侵染概率。调查显示,2023 年陕南汉滨 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降雨量达 210mm ,较常年偏多 40% ,当年核桃炭疽病果实受害率达 65% ,较常年高 20 个百分点。此外,山区多雾、露水重,延长了叶片和果实表面的湿润时间,进一步促进病害传播。

1.2 栽培管理:粗放管理加剧病害蔓延

1.2.1 种植密度与通风透光性

陕南秦巴山区核桃多为农户分散种植,部分产区为追求早期产量,采用密植(株行距 2m×3m) ),成年后树冠交接,通风透光差,园内湿度比合理密度( ⋅4m×5m) )高10%-15% ,病害发生早且重。据调查显示,密植园病果率( 58% )比稀植园 23% )高152% 。

1.2.2 修剪与清园不及时

多数农户忽视冬季修剪,病枝、弱枝留存,导致病原菌越冬基数大。果实采收后未及时清理落地病果、病叶,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清园不彻底的果园,次年发病率比清园彻底的高 30%40% 。

1.2.3 施肥与负载量

偏施氮肥会导致树势徒长,新梢组织不充实,抗病性下降;而有机肥不足、磷钾肥缺乏的果园,树势衰弱,病害发生重。此外,过度追求产量,不进行疏花疏果,树体负载量过大,养分消耗过多,抗病能力降低,病果率增加 15%-25% 。

1.3 品种抗性:主栽品种抗性差异显著

陕南秦巴山区主栽核桃品种中,本地实生品种(如 “秦巴绵核桃、安康米核桃”)抗病性较强,病果率一般低于 20% ;而引进的 “香玲”“鲁光”“辽核” 等品种抗病性较弱,病果率常达 40%60% 。这与品种果皮厚度、蜡质层含量相关:抗病品种果皮厚( ⩾2.5mm )、蜡质层丰富,能阻碍病原菌侵入;感病品种果皮薄( ⩽1.8mm, )、蜡质层少,易被侵染。

此外,品种成熟期与雨季的吻合度也影响发病程度。早熟品种(8 月上中旬成熟)避开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的发病高峰,病果率比中晚熟品种(9 月成熟)低25%-35% 。

1.4 病原菌特性:适应性强且传播途径广

核桃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寄主范围广,可侵染苹果、梨等多种果树,山区果粮间作(核桃与苹果混栽)会增加交叉侵染风险。病原菌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昆虫(如核桃举肢蛾)传播,远距离传播能力强,在风力 ⩾3 级时,可扩散至 500m 以外的果园。

同时,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长期单一使用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的林果园,病菌抗药菌株比例达 30% 以上,防治效果下降 20%-30% 。

二、核桃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强化栽培管理,提升树体抗性

2.1.1 合理密植与修剪

新建园采用 4m×5m 或 5m×6m 的株行距,成年园通过疏除过密枝、交叉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使园内相对湿度控制在 75% 以下。冬季进行集中修剪,彻底剪除病枝、枯枝,锯口涂抹愈合剂(如波尔多液浆),减少病原菌越冬场所。

2.1.2 科学清园与轮作

果实采收后,及时清理落地病果、病叶、病枝,集中深埋(深度 ⩾30cm )或烧毁;冬季结合深翻,将地表病残体翻入土中,减少越冬菌源。重病园可与非核果类作物(如玉米、豆类)进行 2-3 年轮作,降低病原菌积累。

2.1.3 优化施肥与负载量

秋季施足基肥(每株施腐熟有机肥 50-100kg+ 过磷酸钙 1-2kg, ),萌芽期追施氮肥(尿素 0.5-1kg/ 株),果实膨大期增施磷钾肥(磷酸二铵 0.5kg+ 硫酸钾 0.5kg /株),增强树势。疏花疏果时,保留健壮果,每结果枝留 1-2 个果,控制负载量,提升树体抗病性。

2.2 化学防治:精准用药,控制关键期

2.2.1 萌芽期与幼果期防治

春季萌芽前,喷施 3-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 45% 晶体石硫合剂 30 倍液,杀灭枝干上的越冬病原菌。幼果期(5 月中下旬)是病原菌初侵染关键期,喷施 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间隔 10-15 天喷1 次,连续 2-3 次,预防侵染。

2.2.2 果实膨大期防治

6-8 月雨季是病害流行高峰期,选用内吸性与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如 25% 咪鲜胺乳油 1000 倍液(内吸)与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保护)交替喷施,间隔 7-10 天,连续 3-4 次。注意雨后及时补喷,确保药剂在果实表面形成有效保护膜。

2.2.3 注意事项

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种杀菌剂,延缓抗药性产生;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甲基托布津 ⩾14 天,咪鲜胺 ⩾21 天),确保果品安全。喷雾时重点喷施果实和叶片背面,提高药剂覆盖率。

2.3 生物防治:绿色防控,减少化学污染

2.3.1 拮抗微生物应用

在花期和幼果期喷施 10 亿 CFU/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2亿 CFU/g 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抑制病原菌生长。试验表明,连续喷施 2 次生物菌剂,病果率可降低 25%-30% ,且对环境友好。

2.3.2 植物源农药

选用 0.5% 苦参碱水剂 800 倍液或 2.5% 鱼藤酮乳油 1000 倍液,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兼具杀菌和防虫作用,适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2.4 选育与推广抗病品种

优先推广本地抗病品种 “秦巴绵核桃、安康米核桃、安康紫仁核桃”,或选用抗病性较强的 “中林 5 号”“晋龙” 等品种。建立品种区域试验站,对引进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淘汰高感品种。同时,通过嫁接改良,将感病品种的接穗嫁接到抗病砧木(如本地野核桃实生苗)上,提升整体抗病性。

三、综合防治效果与案例

陕南某核桃专业合作社 2021 年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冬季清园彻底,修剪病弱枝;春季喷施石硫合剂,幼果期至膨大期交替使用甲基托布津和代森锰锌,配合喷施枯草芽孢杆菌;选用 “秦巴绵核桃” 为主栽品种。当年核桃炭疽病果率从 2020 年的 52% 降至 18% ,商品果率提升 34 个百分点,亩增产 120kg ,增收近 3000 元。

另一农户采用单一化学防治,虽病果率从 60% 降至 35% ,但农药使用量增加,果品农残检测超标风险上升,且成本比综合防治高 20% 。

四、结语

陕南秦巴山区核桃炭疽病的流行是气象条件、栽培管理、品种抗性及病原菌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温高湿的气候和粗放的栽培管理是主要驱动因素。防治应采取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方针,通过优化栽培管理(合理修剪、科学施肥、清园)提升树体抗性,结合精准化学防治(关键期用药、交替使用)和绿色生物防治,同时推广抗病品种,构建多层次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佳英,李娅,段利武,等.云南核桃产业竞争力的区域空间分布与评价[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6(5):74-79.

[2]范昆,付丽,金岩,等.山东省核桃炭疽病发生规律及危害情况调查[J].中国果树,2021(6):86-88,110.

[3] 杨丹, 李飞, 黄大野, 等. 核桃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增刊 2):252-256.